乡村振兴的书院探索
近现代以来,梁漱溟先生倡导“乡村建设”理论、费孝通先生提出“乡土中国”理论、吴良镛提出“民居建筑”理论……像这样致力于中国乡村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还有很多。当下,美丽乡村建设犹如一块实验田,吸引着众多文艺工作者参与其中。值得肯定的是,各种参与乡村建设的探索在局部上解决了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的普遍性问题。但是,如何更多地吸引、留住与培养人才仍然任重道远。
温州楠溪书院:当伦敦遇上温州-中英艺术家交流展嘉宾合影
温州楠溪书院:南戏演出
基于乡村“人才振兴”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的迫切需求与历史机遇,当代书院建设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探索“艺术乡建”的形式之一。以书院为载体,可以发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培育文明乡风、搭建国内外文化交流平台、聚集和培养致力乡建的人才等作用。在“艺术乡建”的体系中,书院的形态可以植入游学研学、写生基地、艺术文创、国际展览、学术讲坛、文化康养、乡村图书馆、乡村民宿等内容,可以成为文、旅、农产业融合平台,以文塑旅,带动百姓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宏伟大业。
温州箬溪国际艺术村-耕读文化
近年来,北京市怀柔区的红螺书院、浙江省温州市的楠溪书院,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中和书院等相继成立的乡村书院,逐渐探索出当代书院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带动村落居民增收的品牌项目。书院建设要结合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细化自身的结构与布局,实现书院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效衔接。如红螺书院的美育拓展与美育研究、楠溪书院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写生基地、中和书院的艺术文创与乡村民宿等等,均是基于当地人文、自然特点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大理中和书院:启动仪式
大理中和书院:大理大学党委杨韶春副书记为周建朋颁发滇西民族艺术研究院院长聘书
今天的书院虽然仍然以文化传承、传播为主要责任,但与传统意义上的书院职能,包括撰书、教书等已有所不同,其传播内容不必然是基于经典典籍、面向乡里的文化教学,而更多地结合美学领域和地域文化等内容,面向包括游客等在内的各类人群。在书院成立的背景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地方政府主导、院校牵头、企业赞助、专家支持、乡村落地等多种模式和因素,而其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全面振兴乡村的希望与机遇。
北京红螺书院:甲骨入书百年纪系列活动-罗琳甲骨文书法艺术展
当然,当代书院在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发展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因文化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成本高等因素影响,机构运营挑战较大,难以吸引、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团队;书院公益支出与自身造血功能如何平衡需要更有效的探索;部分基层干部对“文化振兴”重心只停留在“产业振兴”上,而非深入结合区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等综合元素来做长期规划,一味贪大求快;书院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还不够明确,产业结构体系的联动性不足,有效协调各方力量的机制还未建立起来。
北京红螺书院:美学拓展课程
“人才振兴”才能引领“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方可促进“产业振兴”。目标既定,机遇难得,书院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更像是一个坐标、一个摇篮,必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作用。
(文中图片均由红螺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