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第六季,百人团至今唯一一次全答对的题,到底有多简单?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进行到第五场57分钟的时候,“百人团”终于迎来了本季第一次“答题全对”。
尽管蒙曼老师以一声日系少女式的“哇噢”,泄露了节目组的“天机”。但是“百人团”小朋友鼓掌的时候,脸上的欢喜之情却是真实的。
题目非常简单,答案是唯一的。就是每个人从小被爸爸妈妈端着饭碗从桌子面上追到桌子脚底,拿着筷子在耳边“梆梆梆”敲出来的那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妈妈的怒吼言犹在耳,敢不吃饭,头上立刻就要被“凿开一个大窟窿”,“百人团”成员又怎么会答错呢。看到结果,场上所有人齐刷刷地鼓起了掌,电脑边上的我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一方面,我是在感叹《悯农二首》的确是好诗,让中国人节约粮食的观念深入骨髓;另一方面,我也是在感叹这个狡猾的节目组,很懂得迎合观众的心理。
不过,通过对比“百人团”小朋友和蒙曼不同的表情,我发现前者对于节目组这种“故意放水”的行为,似乎毫不知情。
这样一想,我竟然有一些安慰了。毕竟被当“猴子”耍的不只是观众,最起码还有“百人团”的小团员。
一、“一道送分题”存在的意义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五场“个人追逐”的环节里,主持人龙洋提问:下列哪句诗表达了节约粮食的意思。
三个答案中,第一个是出自《悯农二首·其一》的第一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在讲种粮的过程,和节约无关。
第三个答案是“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出自白居易的《观刈麦》,是白居易自述他当官有三百石的俸禄,到了年底还有多余的粮食,也不是在讲“节约”。
唯一讲节约的,只有第二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出自《悯农二首·其二》,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名句。即使是文盲老太太也都听说过,并时常用来劝诫子孙,要节约粮食。
中国自古以来人口众多,粮食问题是一件事关生存的大问题。三代以前的中国人,对大饥荒记忆犹新,没有不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
假如你走到大街上问别人:哪一句诗是讲节约粮食的呀?即使你不给出任何一个选项,人们也能自然地背出《悯农二首·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那么,《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要出这么简单的一道题呢?大概是因为前几期节目里面,节目组一再让“百人团”答错类似“曲项向天歌”这样的小学一年级题目,激起了观众的公愤。
于是,这次就搞一道最基础的题来放放水,中和一下。满足一下观众那种“既然是简单的常识,就不应该有人答错”的“霸道”心理。
做节目,一定要知道观众的“爽点”在哪里。这不,观众在经历过无数次“侮辱智商”的答题过程后,终于见到了一个符合自己认知的结局,心里就舒坦多了。
不过,蒙曼老师显然看不惯《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的“出题家”,一味“愚弄”观众。刻意在答案出现的同时,用一种日式少女夸张的发音,果断粉碎了节目组欺骗观众的想法。
二、《悯农二首》的思想深入人心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古代,上层贵族和文人们风花雪月,诗酒清歌的时候,很少有文人关注到最底层的农民。
事实上,我们喜欢的唐诗、宋词中,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作品写的都是自然风光、国家政治以及诗人本身的际遇。
古代的文人绝大多数都是脱产读书的,极少数的人才会耕田。因此他们不爱描写干农活的情况,更不要说写出关于节约粮食的诗歌来了。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人创作的优秀诗篇,灿若满天星辰。可是讲述“节约粮食”的诗歌,屈指可数。为人熟知的,也就只有《悯农二首》而已。
《悯农二首》的作者李绅,在历史上也是一位争议非常大的诗人。相传李绅祖上曾经十分显赫,但是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了。
由于贫穷,李绅小时候曾经寄居在寺庙里读书习字。买不起纸,就半夜去偷抄经书的纸,结果被和尚毒打。又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最后一直长不高,得了一个“短李”的外号。
后来,李绅通过勤学苦读出了头,还写出了《悯农二首》。当时的大学者吕温看到李绅的诗后,就预言他是个宰相之才。果然,李绅到了七十岁,真的当上了唐朝的宰相。
可是当官以后的李绅,名声却非常不好。因为他变成了一名酷吏,终日大鱼大肉,享受自己的生活,再也没有能写出像《悯农二首》这样关心民生的好诗来。
老百姓想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是又不会为文;精通文墨的诗人,每天却忙着捧皇帝的臭脚。他们要么写风花雪月,要么忙着讲诉自己的烦恼。
难得有这么两句诗,在讲百姓的命根子——粮食。于是,它们就显得十分珍贵了,就被刻进了中国人的骨头里了。
到了近代,中国屡遭饥荒和战乱的袭击。生存的不易,让普通的民众深切地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这两句诗中饱含的农民血泪。
到了当代,这两句诗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普通诗歌的范畴,被我们祖辈、父辈们作为劝世良言,用来劝导后世子孙。
只可惜,像这样的诗歌实在是太少了。现在中国的新诗人们,早就不爱写这种诗歌了,他们显然更加爱写一些“排泄物”。
结语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次出的这道关于“节约粮食”的题,“放水”的痕迹简直不要太明显,不过节目出来的效果还是让人很满意的。
特别是“百人团”中有一个小男孩子最后高举双臂,做出了一个代表胜利的“V”字,动作表情都非常自然。仿佛这一次终于扬眉吐气,为“百人团”挽回了名声。
另外,像《悯农二首》这样的好诗,也经得起各种场合反复地宣传。就像是康震老师说的那样,经过去年的疫情,我们国民应更加重视粮食的安全问题,而民间则要更多地提倡节约。
因此,节目组这种没有充满善良意愿的“小小心机”,就不算什么了。连带着蒙曼老师那句日系少女一般的“哇噢”,也变得“卡哇咿”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