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蒋志鑫集》新书发布,他的作品和他的故乡西北密不可分

Image 2021-04-02

记者丨何安安

3月30日,野性之美——《蒋志鑫集》典藏作品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蒋志鑫与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中央文史馆馆员、美术评论家程大利,艺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杨维民,中国电力美术协会副主席荆玉成等做客中信书店(启皓店),一同探讨了其艺术成就及创作生涯,蒋志鑫还在现场分享了他各时期代表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

蒋志鑫在活动现场分享自己的从艺生涯。

“我是一个西北人,从黄土地走来,这一路一直在表现西部。”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蒋志鑫首先分享了自己的从艺生涯,“别人都画名山大川,但黄土高原没人系统地去画,这让我有一种使命感,我最熟悉的东西就是黄土高原。”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黄土魂”开始,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蒋志鑫先后创作了黄土、黄河、大漠、牦牛、昆仑等多个系列的众多作品,以大写意手法表现西部山河,其作品兼具原始的野性与壮美。国际艺术城主席布鲁诺称赞他是“中国文化真正的深沉体现”。莫奈博物馆馆长阿尔诺·邬德里认为,“中国之行时所见到的美好景色,神奇的山川、河流、丛林”,被“这位非常敏感的艺术家出色地展示了出来”。

《黄土魂》,蒋志鑫作品。

《穿越昆仑》,蒋志鑫作品。

《陇山如铁》,蒋志鑫作品。

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为《蒋志鑫集》所作的序言中,范迪安表示,“他是一个属于这个时代并穿越这个时代的艺术家”。范迪安说,蒋志鑫的作品一方面拥有非常饱满的理想和激情,一方面表现出了中国的大山大水,特别是大自然的万千气象。与此同时,他在水墨语言上的这种开拓精神也跃然纸上,神韵灵动。

活动现场,谈及采风创作的经历,蒋志鑫记忆犹新。在壶口瀑布,看到了黄河,“激动地不行,我把褂子脱了,光着个膀子。”为了表现黄河,蒋志鑫一路追到了三江源。在甘南,看到了牦牛,“这样一个草原的灵魂,我觉得正是我要表现的,我一下就爱上了牦牛,它有一种个性的张扬,桀骜不驯,还有一种担当的精神。”从家养牦牛画到野生牦牛,蒋志鑫把牦牛画了个遍。在木垒,看到了胡杨林,“真想抱着胡杨大哭一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木垒的胡杨林就像是一个疆场,立的立,倒的倒,1000年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1000年倒而不朽。”

张子康说,蒋志鑫的画作始终和他的故乡密不可分,从故乡出发,沿着西北这条脉络,这在张子康看来是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也是其他很多画家所不能及的地方,这种气势、这种张力、这种激情融合在其理性的绘画中,有一种很深的思考,这是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张子康说,蒋志鑫的画作中有很强的表现性,但这种表现不是西方的表现主义,而来自于东方大写意,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从元代以后表现的成分就很重。

张子康认为,很多画家到国外以后,学习了西方的绘画形式,但这更多的是一种表面上的、非常直观的吸取,比如色彩、构图、题材等,但蒋志鑫的作品却是在消化西方所得之后,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去创作,“他对绘画的表达,完全是自己的。”

蒋志鑫在巴黎。

程大利与蒋志鑫相交数十年,“我是先认识他的画,后认识他这个人的,再后来我们就成了朋友。”在程大利看来,蒋志鑫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对真情实感的流露。程大利说,艺术没有成功与否,如果非要说成功,“什么叫成功呢?成功就是艺术家真诚地表达自己,实现自己的艺术愿望,这就足够了。”程大利说,很多小说、文章读不下去,很多画看过就会忘掉,但蒋志鑫的画看了以后忘不掉,“他的作品有一种感动人的力量,这个力量是朴素的力量,很直接。”程大利认为,蒋志鑫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中国画向现代这个时代推进,努力探索中国画的转型,和传统拉开距离,“他是一个实践者,雄浑、强健、强烈、简约、概括是他的特点。”

“我经历了这么多的艰难曲折,人生跌宕起伏,而所有这些,我都已经释然,我希望将它们化为笔墨,一一呈现在画中,或磅礴,或和煦。”在《蒋志鑫自述》中,蒋志鑫忆述了自己70年的人生经历和45年的艺术创作生涯。据悉,《蒋志鑫集》共四册,除《蒋志鑫自述》外,还包括《蒋志鑫(上)(下)》《蒋志鑫作品评论集》。其中,《蒋志鑫(上)(下)》精选了他投身画坛以来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分为天籁、昆仑、牦牛、南极、大漠、黄河、黄土七大系列。

《蒋志鑫集》(全四册),蒋志鑫著,中信出版社 2021年1月

作者丨何安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