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花朝节里祭花神 苏轼竟是芍药花神?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图片由受访者和四川汉服提供
“十二花神次第来,人间月月花儿开。”
当下由汉服爱好者们组织的花朝节活动,“祭祀花神”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项目。当身穿传统服饰的年轻女子站在供奉花神的牌位前,准备好香炉、供品、供果,焚香祷告,念诵祭文,似乎穿越了千年时光,将人们带回到了古代。
“祭祀花神,其实强调的是一种仪式感,这也是唤醒大众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兴趣的方法。”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服专委会会员周昕说。而在充满仪式感的习俗背后,花神是谁?十二花神又从何而来?在周昕的描述中,花神的面貌逐渐清晰了起来。
“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兽草木。”在《淮南子·天文训》的记载中,花神统领群花。而花朝节,又称“花神节”,“花神生日”,是纪念百花生日所设立的传统节日。
“按照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花神应该是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周昕说。
北宋张宗敏《花木录》有载:“春圃(即花朝)祀花姑。魏夫人弟子,善种花,号花姑。”而在明人冯应京所著的《月令广义·岁令一》中也写道:“女夷为花神,乃魏夫人之弟子。花姑亦为花神。”
古人爱花惜花,自然演变出了不少关于花的逸闻传说。其中,“十二月花神”则是根据社会风俗与岁时花信的自然规律,按每年十二个月冠以花名而成的。
据周昕介绍,“在唐代时,就出现了关于‘十二花神’的传说。相传在天宝年间,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他种花远近闻名。某年二月之夜,有十二位女子进入其花园,对他说,百花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风神)出头阻挠,故请他帮忙解难。崔氏于是置备彩帛,画日月星辰其上。二月二十一日(一说十二日)五更时分,他将彩帛悬于园中的花枝上。届时果然狂风大作,但枝上花卉一朵也没被吹落。喜爱花卉者争相仿效,因此成‘悬红’的习俗。”而在明代冯梦龙撰写的小说《三言两拍》中,《灌园叟晚逢仙女》一文讲的也是十二花神的故事。
那么,“十二花神”到底是谁呢?周昕说,根据时代的变化,不同的朝代所追崇的花神并不相同。更为特别的是,花神分为“男花神”和“女花神”。在某些地方,花朝节还保留了演戏娱神的习俗,通常是由十二伶优分别扮演每年十二月的各月花神。“大家都熟知的古代四大美人,其实在不同的朝代,都先后被尊崇为‘十二花神’之一。”
“一月懒花花神、二月梅花花神、三月桃花花神、四月牡丹花神、五月芍药花神、六月石榴花神、七月荷花花神、八月紫薇花神、九月桂花花神、十月芙蓉花神、十一月菊花花神、十二月水仙花神。”
在流传下来“十二花神”的版本之一中,陶渊明是菊花花神,屈原为兰花神,苏东坡则是芍药花神,曾写下“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一诗,这样看来,爱花也爱簪花的苏轼,位于“十二花神”之列自是应当。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十二花神’其实是有变化的,其也是在长期的民俗演变流传的过程中诞生出来的。”周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