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我在现场丨离开三星堆时,我“收到”了古蜀人的信息

Image 2021-03-26

位于四川成都以北的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继首次发掘一、二号“祭祀坑”以来时隔三十多年后再次开启,新发现的“祭祀坑”以及大量文物的出土再度引发社会关注。

2021年3月中旬,我接到国家文物局消息:“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将首次走出北京在四川成都举办,工作会上将介绍本次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的阶段性成果,对于“觊觎”三星堆新发现已有一年多的我来说,这次采访让我充满了期待。

3月19日上午,我们从成都出发,一个小时后到达了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先采访了文博专家和考古领队,对发掘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中午参观了博物馆的精彩陈列,拍摄相关素材。下午,在国家文物局的安排下,我们来到了距离博物馆不远处的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发掘现场。

目前的遗址发掘区仅是整个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一小部分,我在现场看到整个发掘区上架起了高大的工棚,棚内划分出4个考古发掘仓和现场保护平台。隔着玻璃,远远地就能看到身穿隔离服的考古工作者在面积有限的发掘仓内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大家各司其职,秩序井然。

按照规定,进入发掘仓的参观者都要穿戴好白大褂、发套和鞋套,以减少由室外带进仓内的“污染物”,即使是掉落的头发也会对遗址内象牙、骨骼等遗传信息的提取造成干扰,食品、饮料更是严禁带入。科学严谨的措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我们迅速穿戴好一身的“行头”,轻手轻脚地进入发掘仓。

出于对脆弱文物研究保护的需要,这里的发掘环境堪称一流。由钢筋和玻璃构建的发掘仓内配备了用于环境调控、工作视频记录、多功能考古操作等工作系统。文物的发掘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进行,相对稳定的发掘环境对于出土文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由于每个“祭祀坑”里都铺满了层层叠叠的文物,使得发掘队员没有可供下脚支撑的空间,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统可以方便发掘人员“悬空”操作、实现文物安全调运和数据采集等工作。

这次发掘的6个祭祀坑,每个大小规模都不相同,根据每个坑的特点,考古队也因地制宜,想办法创造合适的发掘条件。我在5号坑看到,由于坑口面积是几个坑中最小的,工程人员制作了一个相对简易的承载架,可以容纳一位工作人员以跪姿在坑内实行发掘。以这样的姿势聚精会神地工作,时间一长自然不会太好受。

相对“舒服”一点的是可以“悬空”操作的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统:发掘人员在一个可下伸到坑底的“吊厢”内工作,但根据工作需要,多数情况下队员们也只能趴着干活儿。

这样的工作环境在从事田野考古的工作中算是不错的条件。在我曾经采访过的野外发掘现场,考古人都是在头顶烈日面朝黄土的环境下找寻历史的蛛丝马迹,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就会打乱原有的节奏,工作人员就要暂停发掘工作,赶紧为已暴露的重要遗迹遮风挡雨。

考古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面对数千年前的古代遗迹,特别是在尚未有文字注脚的情况下,考古发掘更像是刑侦现场,诚如担任本次发掘项目顾问的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陈显丹研究员所说,“我们在出土的文物里发现了灰烬,很多东西被烧过,火烧的温度能达到什么程度?是在坑内烧还是坑外烧?有迹象表明在坑内的燃烧并不是第一现场,应该说是第二现场,那么他的第一现场在哪儿?”类似这样的疑问还有太多,都需要考古工作者通过细致入微地发掘研究去揭开谜团,争取还原这段上古的“案情”。

有很多肉眼看不见的遗迹只有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才能得以认知,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周暘研究员介绍,工作人员在祭祀坑青铜器周边和灰烬里都发现了丝绸的痕迹,这样脆弱的有机质遗迹能保留下来实属难得,同时也可以看到科技手段在考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工作人员们小心翼翼不能放过任何细节,从复杂环境中抽丝剥茧,梳理出有价值的线索,为文物的复原和进一步的研究做好准备。

与科学发掘同样重要的就是对出土文物的科学保护,在发掘仓的外面坐落着现场应急保护平台。这里有应急检测分析室、微痕物应急保护室、文保工作室、无机质和有机质文物应急保护室。

↑ 发掘仓的旁边设置有现场应急保护平台,不同功能的保护室依次排开形成了对现场文物安全的有力保障。

这些以科技手段进行文物分析监测、应急保护的工作室内配备了较为齐全的各种仪器设备,用以在发掘时对文物本体同步保护并进行多学科的研究。

文物是精美和震撼的,在拍摄完祭祀坑里的宝藏时,我也把目光移到了在这里工作的考古队员身上。他们大多来自国内高校的文博考古专业,在考古领队的带领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发掘清理、记录数据、整理资料,似乎外界的参观者和媒体的到来对他们没有多大影响,依然故我地进行手上的工作。

↑ 考古队员们在发掘现场进行采样记录。

我蹲在这些考古队员旁边,聆听他们用专业术语进行工作上的沟通,虽然听不太懂,但是我明白正是在这样一群默默贡献青春、才智的文博考古人员的努力下,世人才能得以窥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才能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所具有的魅力。

中国古代文明的光辉同世界其他地区古文明一样属于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产。通过研究,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祖国大地上各区域、各族群间一直处于不断地交流与融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格局越来越多地被科学考古不断验证。

即将离开考古现场时,一位考古队员告诉我,正在发掘的8号祭祀坑中尚被泥土覆盖的一块区域内出现了强烈的金属信号反应……

我想这也许是古蜀人向我发出的信息吧:他们邀我在不久的将来再次前来见证奇迹!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