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永不拆毁的建筑”拿下2021普利兹克奖,法国CP展现翻修魔法

2021-03-22

不为建造新建筑而拆毁旧建筑,这是来自法国的建筑师安妮·拉卡顿(Anne Lacaton)和让·菲利普·瓦萨尔(Jean-Philippe Vassal)一直以来秉持的理念。他们相信,每一座建筑都可以被重新利用和创造,焕发新的活力。经过34年的实践,他们获得了其专业领域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3月16日,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公布获奖者,评审组评价道:“拉卡顿和瓦萨尔通过他们的理念、专业技能的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建筑,证明了翻新建筑可以摒弃过去,将技术、创新与生态友好结合起来 。”

“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更好的事情”

“现在有太多并不老旧的建筑被拆除掉了,它们仍有使用寿命,并不应该被淘汰,”65岁的拉卡顿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道,“我们认为这是对材料极大的浪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如果我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总能从现有的状况中得到一些积极的东西。”

▲波尔多住宅。

67岁的瓦萨尔表示,他们甚至曾经围绕一片森林建造了一栋建筑——始终确保融入到了自然景观之中,并保护了过去。“永远不要拆,永远不要砍一棵树,永远不要移走一排花,”他说道,“照顾好对已有事物的记忆,倾听生活在那里的人的声音。”

在这样一个到处都是推倒重建的时代,拉卡顿和瓦萨尔以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度去扩建和升级现有建筑,并在这个过程当中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生活。从社会住房到当代艺术中心,他们总是先对现有的建筑进行评估,然后再去考虑如何用最少的资源来改善这些建筑。他们通过压缩预算和使用简单现成的材料来实现“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更好的事情”这一理念。

▲巴黎东京宫。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指出,拉卡顿和瓦萨尔的做法重新激发了“现代主义希望改善更多人生活的梦想”。评审团在颁奖词中说道:“他们通过强大的空间和材料感实现了这一目标,所创造出来的建筑在形式上和信念上一样牢固,在审美上和伦理上一样坦诚。”

建筑哲学源于尼日尔

拉卡顿和瓦萨尔分别出生于法国圣帕尔杜-拉里维耶尔和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两人在法国波尔多学习时相识。

▲尼日尔的草棚。

毕业后,拉尔顿和瓦萨尔前往非洲尼日尔工作了五年。在那里,他们形成了尽可能利用现有材料去做更多事情的哲学。“尼日尔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瓦萨尔说道,“尼日尔人是如此地不可思议和如此地慷慨,他们用很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了几乎所有东西,他们很乐观,充满了诗意和创造力。”

▲南特建筑学院。

1987年,拉尔顿和瓦萨尔在巴黎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两人一起设计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教育建筑,包括2009年完成的南特建筑学院河边校园,以及2012年对巴黎东京宫的大规模扩建工程,使整个美术馆的面积增加了2万平方米。

▲改造前后的公共住房。

拉尔顿和瓦萨尔“永不拆毁”的理念在改造法国公共住房的项目中表现得最为明显。2004年,他们和建筑师德鲁特(Frédéric Druot)共同撰写了《Plus》宣言,游说法国政府对公共住房进行翻新,而不是夷为平地重新建造。2011年,三位建筑师完成了对1960年代破旧住宅项目“Tour Bois le Prêtre” 大楼的改造。通过更换建筑的外立面,他们不仅扩大了每套公寓的面积,还增加了露台和落地窗等现代功能。更神奇的是,在整个施工工程中,住户可以一直住在里面,并不用搬出去。

▲改造后的大露台。

随后,他们对另一个公共住房开发项目采取了类似的策略,在不赶走现有住户的情况下对560套公寓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和扩建。整个工程下来,翻新的费用只有拆除重建费用的三分之一

让住户在建筑空间中发挥创造力

除了“永不拆毁”之外,拉卡顿和瓦萨尔也强调自由和功能——让空间不被定义,让住户可以发挥创造力。有时候,他们会对住户所想出的新用途感到惊讶。例如,当建筑师期望温室里摆满植物时,住户却让它变成了一个有扶手椅和桌子的生活区。

▲FRAC艺术收藏中心。

在他们的作品中,拉卡顿和瓦萨尔还会刻意让建筑空间保持开放,以便用户可以自行决定用途。例如在设计FRAC艺术收藏文化中心时,建筑师在原建筑的边上附加了一个类似的大厅,让它既可以作为现有建筑的延伸,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环境。再比如南特建筑学院河边校园就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灵活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进行不同的功能区域划分。

▲南特建筑学院。

“我们对人有坚定的信念,”拉卡顿告诉《纽约时报》,“我们坚信,只要给人们提供空间,人们就有能力发挥创造力。”瓦萨尔补充说:“如果里面的人感到舒适,感到快乐,有可能独自一人看着云彩,那么这一刻才是创造建筑的时刻。”

拉卡顿和瓦萨尔的工作室并不大,总共只有10人左右。但是,他们在欧洲和西非已经完成了30多个项目,除了上文提到的那些之外,还包括法国里尔的多功能剧院(2013)和瑞士日内瓦的办公住宅楼(2020)。

▲费雷角之家。

新闻及图片来源:CNN、金融时报、卫报、纽约时报,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