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古代银票就一张纸,为何无人造假?看到上面的字就懂了

Image 2021-03-22

在一些古装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富家公子哥一掷千金,从袖中摸出一大摞银票,潇洒地甩在桌子上,可以说是相当阔绰了。谁不向往腰缠万贯,金玉满堂的生活?古代确实有将银两兑换成银票,携带在身上的情况,这些银票实际上就是一张纸,却无人造假,这是为何?我们只要看到上面的字就会懂了。

银票起初并不是官配,而是民间商人们为了方便支付自由发行的。北宋时期,商人外出携带大量银元不便,银票应运而生,出现了一种名叫“银票铺户”的铺子,这种铺子就是专门用来兑换现金的金融机构。古人把现金交给这种铺子,由铺户根据所存银两的金额誊写在一种特殊的纸上,作为凭证。当存款人需要把现金提取出来时,就到铺户中兑现。因为铺户本身就承担着储存银元带来的风险,所以要收取一定的保管费,而这种专门用于记载存款金额的纸就是古时候的“银票”。

既然有金钱交易,也确实是有人造假过,并不是所有的银票账户都是诚信经营,遵纪守法,也有一些唯利是图的商铺存在欺诈行为。他们开了铺子以后,等待存款人前来存放银两,几进几出之后,人们放松了警惕,存放的银两越来越多,他们就忽然停止营业,席卷大量财物跑路,发行的银票没有地方可以兑现,存款人费尽千辛万苦攒下的银两不翼而飞,必然会引发争端以及诉讼行为。《宋史》就记载道:大宋景德年间,益州知州张泳对银票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也就是把一些不法私营的小商铺关闭,改用认可的十六户富商来经营银票的流通事宜。

在银票流通上会出现一定的欺诈行为,但在银票本身却没有“伪钞”出现,难道是古人不知道要造假吗?不是他们不知道,而是他们不会做。银票的防伪技术相当精湛,想要造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说,还费力不讨好,这到底是为什么?

首先,银票在纸张材质的使用上很讲究,在不同时代用的纸张类型不同。宋朝使用川纸,明朝使用桑皮纸,清朝则改用高丽纸,无论哪一种纸都是皇家指定专厂制作,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真正可以接触到这种造纸厂的人,多是朝廷命官和皇亲国戚,本是人间显贵,何必铤而走险去制造伪钞呢?

其次,银票上的符号难以造假。票面上印有繁复的花纹和非常袖珍的小字,这种花纹是由多种颜色的染料混合而成,样式繁复冗杂,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也就是说,除了制造这种花纹的官方以外,没有人能具体知道花纹颜色是如何配比的,样式又是如何印出来的。

其次,在银票的底部和周围通常有密密麻麻的一行小字,数量很多,用肉眼几乎难以辨认,这种字由微雕大师精心雕刻出模板,印制而成。想要造假,就需要找到这样的大师,知道是什么字,怎样雕,可这种大师少之又少,家族传承的手艺,为皇家办事,一旦被发现与私人勾连,可是犯了诛九族的大罪,所以这些微雕大师们宁可享受朝廷给的高俸禄,也不会去铤而走险,制造伪钞。

最后,古人为了能够保证银票的真实性,还频繁的更新换代。通常每到三年就会更换一次,一旦新的底板印制完成,就会立即将旧的销毁,也就是说这个人即使能熟悉所有的流程,把假银票做的天衣无缝,那么做出来也是需要花费一段时间的,再加上成本,自己还没赚到什么钱时,时间已经悄然过去,市场上又开始流行新版银票,他们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做的事打了水漂,又有何意义呢?

结语

古时候对银票的制作管理十分严格,相关法律法规也设置了严苛的刑罚。一经发现有人制造伪钞,断然是死刑,没有其他活路,也正是因为层层保障,才使得古人放弃了对银票的造假行为。不得不说古代银票的保真技术做的实在是相当精湛,对于我们现代金融领域钞票制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奉劝那些想要谋取暴利,铤而走险的人,一定要遵纪守法,莫要想歪路、走邪路,乃至走上不归路。

参考文献:

《花时遍游诸家园》

《宋史》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