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幸福看这里|幸福是“织”出来的

2021-03-10

“我们苗族人手工做的刺绣都难卖出去,你们机器做的谁会买?卖到哪儿?”

当年,我花费十几万元买了台二手绣花机回村办厂,乡亲们向我抛出这样一句“灵魂之问”。

我做好最坏的打算,抱着最好的希望,心想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奋力“织”出幸福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如今,我很欣慰,算是达成所愿了。

我叫韦祖英,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马安村,6岁跟母亲学习苗绣技艺,十多岁便在村里小有名气。可惜那时苗绣只是我们苗族人自给自足的手艺,未变成商品“生钱”,村里人只能出去打工讨生活。

2000年过年时,在外务工的姐妹们穿着新衣服回来说外面有钱赚,我听了就不愿在家种田了,也想出去赚钱买新衣服、看看外面的世界。过完年,我就跟姐妹们去了广东。

我在好多工厂都待过,五金厂、机修厂……可是不懂行也干不好。想着自己只会做苗绣,就找机会去了一家绣花厂。绣花厂的工作和在家里做苗绣可不一样,那里都是用机器绣花,我只能帮忙穿针和换线。

后来,我边工作边向他人请教学习,慢慢学会了机械缝纫和电脑制版的技术。我心想机器绣花这么快、这么好,用它来生产苗绣也一定不愁卖。

2011年,我拉着二姐,买了一台二手绣花机,回村里开了家电脑绣花厂。设计、制版、裁剪……整个过程都是自己来。一开始,我还不太熟练,机子绣出来的花纹和电脑设计的不太一样,做出来的衣服也只能送给家人穿。

不过,后来随着我设计的有着新颖图案和款式的绣片一批批生产出来,看起来还特别“潮”,大家也逐步了解到机器生产的便捷、快速和神奇。

为了推广自家产品,2013年,我花了一万多元,请来歌手和摄影师录制苗歌碟片。影片里,我和姐妹们穿着自己设计、融入苗绣元素的衣服一起跳舞。很多买了碟片的人,看到我们的产品,特地跑来买我们的绣片。

看到我们的生意越做越火,村里更多的姐妹也想加入进来,于是,我在2014年成立了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组织大家一起生产。人多了、机器多了、创意也多了。我们把苗绣元素与现代服饰相结合,把不同大小、图案的绣片点缀缝制在背包、衣服、鞋子上,让消费者无论逛街还是上班都能穿,很受市场欢迎。

伴随产品销路渐好,还在外面打工的姐妹们也闻讯返乡,40户人家陆陆续续买了绣花机,有的办起了家庭作坊,有的也建了厂。村里已然形成苗绣一条街,家乡苗绣逐步走出大山。

高兴之余,我也面临新挑战。面对苗绣传承、传播青黄不接的窘境,我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苗绣等苗族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出去。我想,我一个人的力量太小,把技艺传给姐妹们也只能影响几十、几百人,如果学校、社会都参与进来,我们下一代就会有更多的热情和意识主动去学习、传承民族文化。

“加大鼓励农村妇女创业扶持力度”“加大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力度”……2018年,我在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开始把这样的心声带出大山、带到北京。

近年来,我看到政府对民族文化越来越重视,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村里的苗绣产业也愈发壮大。

十年过去了,一台二手绣花机变成了80多台大型绣花机,带动600多名绣娘拾起了代代相传的技艺,孩子们也开始在学校捧起一针一线。

我相信,在下一个十年或二十年,当我老了以后,会有更多人喜欢我们的苗族文化,会有更多年轻人主动学习我们的苗族文化。

记者:崔晓强、罗羽

编辑:冷彦彦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