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代表委员 战疫与复工复产故事
杨俊:
守望初心,找到自己的节奏和表达
▲ 杨俊在黄梅戏《娃娃要过河》中饰演阿朵
“大到一个单位,小到一个人,如何能找到自己的节奏和表达?那一呼一吸的从容和踏实,是我喜欢的一种态度。相信团结的力量,相信自力更生的力量,相信无畏无惧的力量。我院‘云’上演播技术人员由党办、行政人员、司鼓人员、音乐人员等担任,从不会到熟练掌握拍摄,到推流全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戏曲‘云’上演播的希望。”梅花奖得主、文华表演奖得主,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在1月28日的朋友圈里写下了如上感言。
拥抱互联网 斩获意外成效
牛年春节期间,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在官方抖音、斗鱼、B站、快手、西瓜视频、虎牙等直播平台,集中推出了“牛年新春精彩节目大放送”系列活动,让戏曲名家陪广大戏迷“云”上过年。从正月初三起,“戏曲名家演唱会”“经典剧目展演”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九;正月初十到十五,楚剧、汉剧、黄梅戏3个剧种在武昌永芳古戏院线下、线上持续展演了6天,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去年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武汉人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困境中,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在杨俊的带领下,自2020年以来试水“云”剧场,将戏曲表演搬到“云端”,至今“云”上演出超过50场,点击量更是超出了预想,从几十万次到几百万次不等,深受广大戏迷的追捧和喜爱。
“我们真的要拥抱互联网,尤其是作为传统戏曲的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疫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我们也有了新的发现和选择,用开放的心态去适应所有的新挑战,需要有意识地去积极开拓。”杨俊说。
在武汉,疫情突然打断人们的工作,无数人无法走出家门。杨俊不停地问自己:“难道就要这样一直被锁在家里,等下去?我的剧院怎么办?”心中的责任感促使她不断思考,怎样更好地发展,剧院的出路在哪里。
杨俊看到很多地方都在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和艺术传播推广,借力互联网的念头也不断强化。但对于杨俊这样传统的戏剧人来说,互联网是全新的领域。“舞台艺术家一定是活在舞台上,怎么可能有另一种存在方式?”这是杨俊最初的想法。但在疫情中,没有互联网几乎就无法和任何人交流。杨俊看到剧院里很多年轻人在家里录制视频并发到微信和抖音上,效果不错。“那么能不能把剧院的节目放到网上去推广呢?”杨俊主动和年轻人一起展开了探讨。
▲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直播现场
相信年轻人
“非专业”干出漂亮活
2020年5月30日,剧院正式决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推广,6月2日便购置了导播推流器、摄像机、电脑以及其他配套设备。杨俊从剧院的各部门抽调了5个年轻人临时组建了一个新的技术部门,专门做直播工作,从而剧院里有了一个新的专业技术队伍。杨俊说:“想要长期坚持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人才和队伍。”
6月12日,剧院进行了第一次直播推流。当时,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向杨俊保证,能够做到六大网络平台的同时直播推流。但事情并没有想象那么顺利。由于操作技术等方面不够熟练,只实现了3个平台的同步直播。当时,工作人员心里非常紧张,不敢面对杨俊。因为,杨俊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态度是大家众所周知的。
但这一次,杨俊并没有责怪他们。她说:“从我的角度来说,也不敢去面对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已经在自己无法掌握的技术中尽了全力,原本只是从事艺术和行政工作的,短短几天,天天捧着说明书去研究摸索,6个平台能推出去3个已经很不容易了。”
杨俊告诉记者,在不断地学习摸索之下,剧院的这些非专业人才做得一场比一场专业。从最初一个毫无变化的大全景到后来利用切换台切换为中景或近景,碰到问题5个年轻人就凑在一起商量,不断精进。“他们现在的呈现已经非常成熟了。”杨俊自豪地说,果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今,上“云”已经成为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的一种习惯,杨俊表示:“之前只是单纯的做推广,以后会尝试去做一些‘云端’剧场的收费机制。”
但对于现场演出,杨俊内心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她认为,现场性和互动感就是舞台艺术的魅力所在。现场表演每天都在创作,永远都无法重复自己,未知性是舞台艺术的魅力之一。舞台和“云端”两条腿走路的过程中,永远都要记得自己“姓”什么,自己的魅力在哪里,要坚持什么。
感受“共情” 艺术初心不会变
疫情期间,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戴口罩已经成为人们的常态,杨俊表示,他们不会像过去那样按部就班进行创作,聚集性的讨论大大缩减,主创人员讨论剧目不需要多次见面,交流也不需要特意等某个人而耽误工作的进展,尤其是涉及国外人士,都可以通过“云端”连线解决,为大家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加快了创作节奏。
提及抗疫作品的创作,杨俊表示,感受最深的就是“共情”。她会放手让演员自己去创作,自己更多做一些协调和指挥工作。她笑着说:“眼泪都没有少流,这一年几乎流尽了我们半辈子的眼泪。每天看着窗外,不知道是否还能走出去,或者活下去。部队来的那天,我们觉得自己有救了。看到了国家力量,我们重拾信心。作为疫情的漩涡中心,武汉人都是亲历者,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就足够生动、感人了,因此我们每个人既是节目的主角,也是生活的主角,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不是指挥,大家都是当事人。”
疫情期间,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创作了如汉剧唱段毛主席诗词《送瘟神》、黄梅戏唱段《共度时艰抗疫情》、原创歌曲《亲爱的武汉,我为你加油》、楚剧唱段《且看春风拂山河》《待春回》《心中的脊梁》等24首作品,发布到六大直播平台,用戏曲的力量温暖着困境中的人们。
剧院还在疫情期间创排了两个廉政小戏,杨俊表示,为了避免多人聚集,就没有考虑大型剧目,而是集中精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两个小戏的配乐也是提前录好,没有现场使用乐队。”2020年9月21日至11月5日,汉剧廉政小戏《正名》和黄梅戏廉政小戏《天网》参加了全省的“明心正道看镜鉴”巡演,走了17个地市州,广受好评。
对于经历疫情后的感受,杨俊表示,活下来真好,从开始的恐慌、不安、焦虑到麻木、踏实、坦然……现在,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和感恩。而对于今后的工作,她强调,应该挖掘、发现身边的人才,充分发挥调动他们的潜能和积极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年轻人身上充满了活力和无限可能。我们应该更加信任年轻人。”杨俊说。
在艺术创作方面,杨俊依然有自己的坚持。首先文艺为大众服务,要考虑目标导向的问题,做好关键节点如建党百年、乡村振兴等主题剧目的创排,用优秀的作品向建党百年致敬。同时,她强调:“作为传统艺术,要有立得住、传得开的作品,还需要有传承的使命,作品的艺术性是永恒的。”
张辉:
“共产党员”不是嘴上说的
▲ 张辉在黄梅戏《李四光》中饰演李四光
正月初六,由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排的黄梅戏《美人》登陆B站,尝试付费“云”演艺,为大家奉上新春新戏。演出票价为9.9元,短短4天12场的线上演播就有超过2.6万人次观演。这次“云”演播,不仅有着广泛的传播力,还带来近30万元的收益。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张辉。
疫情将舞台“封杀”后,如何能在这样一个新媒体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破局,这次试水给他带来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如果充分发展利用线上渠道,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比线下差,甚至更胜一筹,剧院也可以更好地适应常态化的疫情防控状态。”张辉表示。
从“抗拒”到“拥抱” 坚定融合发展决心
“疫情之中不能演出,这对演员而言是很痛苦的事情。”张辉表示,疫情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无所适从。他告诉记者:“虽受限于疫情,但不能就此沉沦,于是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演播,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20年7月18日,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正式把舞台搬到线上,在抖音上开辟了“辉歌直播间”。作为梅花奖得主、被戏迷誉为“黄梅戏王子”的张辉在全国拥有众多粉丝,可以说自带流量。他在直播间与戏迷亲切交流,演唱自己的经典唱段,介绍剧院和青年演员的情况,并推荐剧院青年演员在直播间演出。每天都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网友观看视频,目前已经演播了200多场次,反响良好。
张辉坦言,对于网上演播他以前比较排斥。“在我印象里,舞台艺术需要现场呈现,要有正规的舞台,按照舞台艺术程序走,台下有热情的观众。我何必把一台戏放到网上呢?”但直播间开通后,张辉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网络直播平台的观众远超过了预想,他看到了另一片广阔的舞台。
尝到了上“云”的甜头,张辉决定进一步挖掘互联网的潜力和优势。2020年8月,《美人》开排,剧组主创人员通过线上、线下多次进行创意交流,并计划“云”上演播。今年正月里的战绩让他们收获颇丰,一次次的意外惊喜让张辉更加坚定了带领剧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决心。
据张辉介绍,他们即将上马新戏《大爱无声》,首演结束后,就会对该剧进行录制,上“云”呈现,同时在全国各大剧场做线下演出。“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可能就是未来文艺戏曲院团发展的一个趋势。”张辉说,网络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一部手机就可以看演出,观众的数量、演出的场次、演出的影响力以及经济效益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比之下,在剧场看戏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多,如停车、天气等问题。“今后剧院会把线上演播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抓。但线上演播始终无法代替现场演出,二者可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
以艺抗“疫”坚持创作
身体力行服务社区
以艺抗“疫”,歌颂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和武警官兵等,为疫情防控加油打气,传递战疫力量,是张辉在家隔离期间的自觉选择。
去年7月,他创作了黄梅戏歌《白衣胜雪》,在湖北卫视的《戏码头》栏目播出;8月,创作了黄梅戏歌《你是谁》,歌颂来驰援黄冈的山东医疗队,歌曲获得黄冈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资助。除此以外,还创作录制了《龙魂》《小区先锋官》《迎来锦绣满园春》《一腔热血化丹心》等一批抗疫题材的戏曲音乐作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广受好评。
▲ 疫情期间张辉在小区门口的登记处值班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党员,张辉还积极服务于社区居民工作,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基层一线。张辉与小区的其他党员一起,轮流在一栋有确诊病例的楼道里值班,进行封闭式管理,严防任何人的出入。张辉也在小区大门口值班,给居民测量体温、做登记,并督促大家戴好口罩,严禁陌生人进入,出去的人严格按照程序登记。另外,还在小区内及各个楼道做好消杀工作,为小区的居民配送蔬菜及生活用品。“上午9点左右,把蔬菜做好归类一袋一袋分好。小区的居民有序排队并报姓名领取蔬菜,我们负责登记。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会把蔬菜放到他的楼道下面。”
疫情期间,张辉一直带头坚守在一线,在小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黄冈与武汉毗邻,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每个人心里又紧张又害怕,我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冲在一线,这是作为党员的一种责任感使然。”张辉说。
作为一位知名艺术家,张辉还利用公众形象的号召力,告诉大家怎么来做。比如将家里做好的饭菜碗筷拍成照片,告诉大家吃饭要分餐;从外面进入家门之后,都有哪些必要的程序和步骤……看似都是细枝末节的小事,疫情之下都是关键之举。
严峻考验之后 感受精神价值的觉醒
2020年5月,在美国读书的儿子顺利毕业,但为了抗疫工作的需要,张辉劝说儿子留在当地。后来中美之间停航。提到这件事,张辉说,有时候也免不了落泪。“那几个月也是美国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亲人无法团聚,那种心情真是刻骨铭心啊!”张辉带头响应国家的各种防控政策,并给孩子做思想工作,一再嘱咐儿子尽量不要出校门,出去一定要做好防护戴好口罩,并和大使馆保持联系。
妻子也理解张辉的工作并以大局为重,每天和孩子通电话,一直坚持到6月底孩子才回国。张辉表示,那段时间各方面都承受着从未有过的压力。“2020年可以说是我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年。我觉得自己变了,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很大改变。”张辉表示,自己原本属于那种比较放松的艺术家心态。演好戏,做好剧院的管理,拿一份自己的工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做好履职工作,对于“重任、使命、嘱托”的意识并没有那么强烈,但在这样一个危难的时刻,这些价值完全体现出来了,事实说明“我们经得住考验”!
疫情期间发生的事太多了,什么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这个问题经常萦绕张辉心头。一个人再有才华和本事,也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以及人民的呵护。“我是党培养出来的艺术家,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公众形象。困难时刻,不能只考虑自己,要挺身而出帮助更多的人。从某种意义上,在灵魂深处对我的触动和改变是我在疫情中最大的收获。”张辉表示。
人在特殊时期的特殊考验下,很多事情都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张辉坚定地说,“共产党员”不是嘴巴上说的。“到了这种困难和危难的时刻,更为深刻的认识到了党和国家的力量的伟大。那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就能完全体现出来。我们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把疫情遏制住了。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情!我的孩子身在国外,他也有很多的感触。生在中国,作为党培养出来的一名艺术家,我感觉自己很幸福。”
2021年3月4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至5版推出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其中第4版刊发
《文旅代表委员 战疫与复工复产故事》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