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刘墉:最入世的艺术家,最出世的社会家
影响无数80后的刘墉:他是最亲近又最遥远的“父亲”
一颗很热的心;一副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一对很忙的腿;”这是刘墉的自我评价。
美籍华人刘墉,主业是画家,其次才是作家和教育家。但被大众所熟知,主要是因为他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
他的文字:温暖、励志、通俗易懂,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多年以来,在全球各地的华人世界持续畅销。而他本人,也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
不可复制的人生故事
众所周知,刘墉是一位很会讲故事的作家,在他的作品里,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种类型的小故事。同时,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本身也极具故事性。
刘墉,祖籍浙江,生于台湾,幼年丧父,母子相依为命。
13岁时,家中失火夷为平地,一度栖身草房。
16岁因病休学,在家自修绘画及诗。
29岁赴美,应聘为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
刘墉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了艺术家。后来,在育儿过程中的创作又让他成为声名远播的作家和教育家。
他给读高中的儿子写的信,被编辑成为经典的《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三部曲。
中年得女,为女儿创作了《做个快乐读书人》、《靠自己去成功》
这些书,在两岸畅销,影响了无数的青少年。
待孩子们长大,老父亲又写下了《人生的真相》、《我不是教你诈》等极具实操性的人生指引丛书。
等自己开始当爷爷,又为孙子辈准备了《汉字有意思》、《随遇随喜》等作品。
可以说,刘墉用自己的笔,全方位无死角地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而其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的知识财富,又影响了不止一代人。
他用文字,塑造一位温和又充满力量的长辈角色,为迷茫的少年指明了方向,为缺失教导的孩子们带来了慰藉和鼓励,成为无数人青春岁月里最遥远又最亲近的“父亲”。
纵使在写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刘墉在绘画艺术方面的追求和成就也并不能使人忽略。31岁起,他便成为纽约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此后多年,出版过中英文著作六十余种,在世界各地举行个展数十次,在美术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既保持了画家脱俗的价值观,又能写出大量广受欢迎的文学作品,这看起来有些矛盾,但这就是不可复制的、刘墉的人生经历。
爱讲故事的他,自己已经活成了一则精彩的故事。
人如其名,中庸但不圆滑
刘墉人如其名,在他的文学作品里,特别是关于社会百态的系列丛书:比如《冷眼看人生》、《你不可不知的人性》等等,充满了各种为人处世的中庸之道。
他从不会教你去算计别人,但他会教你审时度势、保护自己。
“中庸”,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不同于各方面讨好与周到的“圆滑”,传达的是一种“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的接人待物态度。
刘墉正是基于此,他像一个什么都懂、但依旧宽厚的长者,用自己的言行来给晚辈做示范。
曾经,有一个出版社找刘墉约书稿,为了不负所望,刘墉加班加点、终于如期交稿。
后来,图书出版、图书上市、甚至图书都已经上了畅销榜。出版社都没有给刘墉打来版税,也没有寄回样书。
刘墉自然是不开心的,但是他打电话过去,询问的方式却是:“不知我那本书的进度可还顺利?”
出版社自然明白,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刘墉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书已经上了图书畅销榜呢?但是他却没有得理不饶人般的来质问和责备。
于是,电话过后,出版社很快寄来了样书和版税。
在刘墉的书里,列举了大量生活中会真实发生的事例,可贵的是,还同时附有极具实操性的方法论,看完就能用起来,教每一个涉世未深的晚辈,去学习应对世间百态。
如果你十七岁,读他的书,你会觉得茅塞顿开。
如果你二十七岁甚至更大,读他的书也不会觉得幼稚,而是赞同和共鸣。
作为艺术家的刘墉,虽秉承中庸的处世原则,也保留了自己独有的价值观:
“我们永远不能因为对方表现得善良,而忘记了他也有人性的弱点”
“风大时,要表现逆的风骨,风小时,要表现顺的悠然”
“该讲情的时候讲理,该讲理的时候讲情,这是我们现在许多家庭教育缺失理性成分的结果”
在刘墉的一次专访里,记者问他:什么才是艺术家的特质?
刘墉给出了特别接地气的回答:即使为赚钱而画画,也要画出自己的风格。
这不就是他自己吗?绘画也好,写作也罢。诚如他自己所言:“艺术家一路走来,始终是他自己”
温暖而有力,不令人反感地说教
刘墉幼年丧父,作为独子和母亲相依为命。但是,却在十七岁得知,眼前的母亲也并不是他的生身母亲。
由于母亲担心“养子”总有一天会离开自己,所以,在对刘墉的管教中,严厉同时、又带有“宠爱”和“纵容”,这恰恰给了刘墉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的成长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向外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
虽然幼年丧父,只有养母陪伴,但毫无疑问,刘墉是在爱中成长。
因此,在刘墉的人生观里,他同样坚持“爱是一切的基础”;在他成为父亲后,他更觉得世上每个孩子、都可以是他的孩子。
正是因为这样的内心笃定,我们才从他的文字里读出了那么多真诚的分享。
有一个关于刘墉和他自己儿子的故事:正在读中学的儿子因为崇拜赛车手舒马赫,而模仿舒马赫每次考试都得C的经历。
刘墉得知后,没有像大多数普通的父母那样恼怒和责备,反而和儿子说:舒马赫可是真考过零分的人,这样吧,你要是也能得零分,以后我就不干涉你了。但前提是,不能交白卷,每一题都要做。
接到了父亲的许诺,于是儿子开始充满斗志的“考零分”。却没想到,就算是胡写乱写,每次考试居然都还能蒙对几题,不至于得零分。
为了实现考零分,儿子开始认真研究每一题,当他掌握了所有知识,便可以避开所有正确答案。
儿子开心的拿到零分考卷到父亲面前炫耀,身为父亲的刘墉也心满意足了。因为他知道,儿子此刻已经具有了拿A的实力,而儿子也终于体会到了父亲的苦心。
这就是刘墉的教育风格,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导来影响对方。
这种风格同样体现在他笔下的文章中,他总是从身边朋友的故事、或者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感悟,小事情讲出大道理,深入浅出的为大家分享。
即便同样在说教,但不是掉书袋式的唠叨,而是娓娓道来的循循善诱。
认真生活,“不负我生,不负我心”
刘墉毕业之初,在银行工作,因为不喜欢金融工作,便不顾众人反对辞职去了电视台。
进入电视台之初,被安排了一个收视率最低的节目,但是他没有挑剔和抱怨,欣然接受了。
他大胆地对原来的节目进行改革,在每集开头设计了精彩的开场白,涉及文学、哲学、艺术等各方面,以及融合对日常生活点滴小事的感悟。
这些开场白,推出后深受观众喜爱,不仅拉升了节目的收视率,也成为了他作家之路的开端——是为《萤窗小语》的雏形。
正当在电视台做得风生水起时,刘墉又再次从电视台离开。因为他觉得,还有更多他更感兴趣的事,外面还有更广阔的世界。
除了大家比较熟知的画家、作家、教育家等身份,其实刘墉还是记者、演讲家、话剧演员,且都在专业领域得到过奖项。
而现在,不久前,在视频号里,又出现了已过花甲之年的刘墉本人。
“曾经记忆中英俊帅气的刘墉老师居然已经满头白发了,不敢相信”
“泪目,读书时我看刘墉的书,现在我已经四十岁了”
这些都是评论区里最常看到的留言,他在众多网友心中“正能量导师”的印象,在评论区再次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在他的公众号里,我们还可以看到现在的刘墉日常:价值输出、艺术创作、和晚辈之间的互动
他的文字,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现在的他,依然活跃在年轻人大量聚集的新媒体里。
幼年的刘墉,能坐在家中失火的废墟中,看着邻居家的灯火,想到日本的浮世绘。
中年的刘墉,面对母亲的逝世,用捐赠十所“慈恩小学”取代了传统的葬礼。
老年的刘墉,依然在不懈创作、追随时代,认真生活。
在我们开头提到的刘墉的自我评价里,其实还有最后一句:“一种很自由的心情”。
而刘墉也确实活成了最自由、最与众不同样子:最出名的社会家,最入世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