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一枝红杏出墙来,你认为用“一枝”好,还是“几枝”好?

Image 2021-03-04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还真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它也称得上在描写春天时,被人们引用得最多的诗句之一。

也许是因为“好诗总会受到过多关注”的缘由,所以针对这个诗句,有些朋友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不用几枝而用一枝?”;“几枝的效果要比一枝好很多”。对于以上网友提出的问题,我们还是需要结合全诗来进行分析。

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春日游园时的所见所闻,全诗格调轻快,非常符合春天的气质。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的前两句介绍了作者游园“所遇”,也可以说是出乎他意料地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主人不在门紧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又进行了一番猜测,或许是主人太爱惜那些青苔了,怕别人踩坏它们,所以才关闭了园子的门,以免有人进去。

这两句通过作者的心理活动,把一个园子的形象和主人的形象大概刻画出来;主人“怜惜青苔”表面看有些小气,但是通过作者的口吻,我们反而可以看出:作者其实并非在埋怨主人太小气,而是从侧面来描写他对自然事物的热爱之情。

那么至于那个紧闭的园子,就更有魅力了;“小扣柴扉久不开”,以否定的方式,不但给园子增添了许多神秘感,而且还很好地为下文作了铺垫。所以前两句就如一个没有揭开谜底的故事一样,吸引着读者去迫切往下读。

后两句从前两句的基础上生发而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进不去园子的情况下,作者有些扫兴,或许还正在懊恼,然而没想到的是,这时正好有一枝杏花从园子的墙头探了出来。

这枝杏花的出现,让整个诗境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它顿时让作者眼前一亮,所以心情也由刚开始的“无趣”转向“惊喜”、“欢快”。

整首诗可谓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作者把亮点放在诗未,从情感上起到了的跌宕起伏的效果。

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网友们提出的那个问题,最后一句中究竟是用“一枝”还是“几枝”好:

“一枝”虽然在数量上占得最少,但是正是因为少,所以才会显得妙,让春天的气息通过这一枝传达给读者;从画面感来说,它会让整个画面显得整洁、有重点,再通过自身色彩的点缀,能紧紧抓读者的注意力,这就是“一枝”的用意所在。

再放大一些看,整个园子又跟这一枝杏花形成了鲜明对比,二者相互有着衬托的作用;这一枝杏花与“关”字结合,可以让人们联想到整个园内的春天风景,很好地起到了由“点”见“面”的效果;

个人认为:诗人写诗肯定是经过了一定的斟酌,有着自己在艺术方面的审美。

刚才我又说到过“一枝”是一个被被延用而来的词,古代诗人们对“一枝”的用法有着高度的肯定与评价,最早有陆凯在《赠范晔诗》中云: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他以“一枝春”来代梅花,获得了诗家高度点评,从此开启了后代诗人用“一枝”的热潮。

比如:朱敦儒《卜算子·古涧一枝梅》中: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程垓《眼儿媚·一枝烟雨瘦东墙》中:一枝烟雨瘦东墙。真个断人肠;……等等

所以,无论从意境、韵味,还是艺术感染力方面,“一枝”都具有独特的效果,笔者当然也是认为原诗中的“一枝”好。

那么用“几枝”呢?难道不可以吗?当然可以,但是我们抛开其他方面,就数量效果来说,“几枝会显得多余、繁琐、没有重点,起不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更显示不出春色的珍贵。

不知对于网友提出的疑问,大家有何看法,欢迎畅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