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于丹明明前途无量,为何却一步一步沦为笑柄?你看看她做了什么

Image 2021-03-01

于丹明明前途无量,为何却一步一步沦为笑柄?你看看她做了什么

曾几何时,于丹封神“文化圣母”,“国学大师”的尊号自然不能满足人们对她的溢美之词。于丹明明前途无量,可“北大被轰下台”事件成了于丹成名后的分水岭。由此,于丹一步一步的沦为笑柄。从个人感情上来看,于丹的没落绝非是人人们想看到的结果,而于丹沦为笑柄绝非“北大被轰下台”事件所导致的。前有车后有辙,于丹逐渐沦为笑柄还是体现在自身。那么,你看看她做了什么,就能明白她一点也不亏。

于丹的家庭环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于丹的父亲于兼,那是国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业内评价还是相当不错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于丹的国学启蒙教育。加之,于丹在成名后,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直至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

看得出于丹的水平那还是可以的,要不然《百家讲坛》也不会邀请她去。于丹在《百家讲坛》主讲《论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成也《论语》,败也《论语》。于丹就这么一步一步的沦为笑柄,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家可以看看她究竟做了什么,就能明白于丹为何会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

《论语》浅显解读,呈“心灵鸡汤化”

按照孔子第73代孙孔庆东的说法,《论语》在2000多年前那就是心灵鸡汤。然而,《论语》经过千百年来的丰富与发展,早已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研究体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论语》为主线,你可以把上下五千年给串起来,这就是《论语》的神奇之处。所以,要想深入的理解《论语》,就不能再把它给心灵鸡汤化,需要有一定的深度。

然而,事与愿违。按照老梁的说法,于丹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没有什么营养。换言之,在于丹成名之初就存在有这样的先天性不足。然而,于丹没有认识到这一不足。反而在后来的日子中,继续沿袭了这一本就不怎么牢靠的研究体系,为于丹后来一步一步的沦为笑柄埋下了伏笔。

常识性学术错误,喜欢搞“跨界”研究

于丹的常识性错误还真不少,最出名的莫过于在探讨昆曲的“跨界”研究论坛上,闹了一个大笑话。于丹错把河南三门峡的旧称当成了陕西的旧称,造成了相当不好的影响。于丹本就是一个文化传播方向的学者,却偏偏跨界谈起了昆曲,还犯了常识性错误,这就是于丹自讨没趣了。

学者最忌讳的就是术业不能专攻,这山望着那山高,弄不明白自己的意图。于丹的问题正在于此,她搞错了自己的定位,认为自己什么都能插上一手。事实上,这世上还真有她做不了的事情。“北大被轰下台”事件的诱因,就是于丹试图代表观众向昆曲大师致谢,引起了观众的反感。

于丹由于在成名之后,做了上述事情,导致了她一步一步的沦为笑柄。其实,话说回来,于丹还真是一位不错的文化学者。她的出现引发了“国学热”,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传播,这就是她所做的贡献。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