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核查、研究、保护的北京北齐长城
相比于北京居庸关、八达岭长城、箭扣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等驰名中外的北京明长城,北京北齐长城一直默默无闻,鲜为人知。
图1 昌平区大岭沟北齐长城遗址
2012年国家文物局《关于北京市长城认定的批复》表明北京现存的长城包括北齐及明代两个历史时期。在有明长城分布的6个区(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都有北齐长城遗存。只是这些历经了1400余年的土石长城墙体或已坍塌,或被明代长城叠压,或已经无存,加之我们对其关注和研究太少,至今还不能清晰地描述其整体面貌。
从现有的数据看,国家文物局已认定批复的北齐长城分布于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等省市,其中北京北齐长城总长46.71千米。北京北齐长城中昌平区长31.69千米,占总长度的67.8%(图1)。但这个数据还不能涵盖北京北齐长城的全部存量。哪些段落的明长城利用了北齐长城旧址,尚不清楚;我们也会在与各区长城管理人员沟通中,听到某某段北齐长城并未列入当年调研查数据的感叹。
2020年在昌平区邢军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重走了昌平区长城,感觉非常有必要运用田野考古与现代数字信息采集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尽快开展北京北齐长城的核查、研究、保护工作,通过全面核查,尽力摸清北京境内北齐长城的整体分布、遗存面貌、与明长城的叠压关系,以及建造特征等等诸多问题,将北齐长城纳入北京长城文化带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带入公众的视野。
在重走昌平区长城之前,我们阅读了唐晓峰老师《北京北部山区古长城遗址地理踏查报告》、段清波老师《中国历代长城发现与研究》等书籍,对北京地区北齐长城的情况做了一些初步了解,也进行了一些对照。
01
北齐长城与北京北齐长城
图2 魏晋南北朝时期年代尺 北齐(550-577年)
图2中的五颜六色能够使人直观的看到,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非常频繁的时期。北齐是其中一个北方东部的地方性政权,于550年由北齐文宣帝高洋建立,历经六帝,于577年被北周所灭,仅历经27年。由于其统治时期面临西方西魏(后被北周取代)及北方柔然、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的威胁,为了争霸中原,巩固边防,在这27年的时间曾7次大规模修筑长城。难怪有学者认为北齐是中国历史上除秦代及明代之外修筑长城最多的朝代。
在《中国历代长城发现与研究》一书中描述了5道北齐长城的概貌,分别为北齐西线长城、北齐外线西段长城、北齐内线长城、北齐南线长城、北齐外线东段长城,总长度达数千里。其中北齐外线西段、内线、外线东段长城途径北京(图3)。27年修筑数千里的长城,其中有新修筑的,也有加固沿用前朝的。比如外线西段长城自南口起向西北经延庆进入河北、内蒙古,就大量利用了北魏长城旧线。
图3 北齐长城整体走向示意图(图中的下口即现昌平南口)
(引自《中国历代长城发现与研究》P263)
国家文物局长城资源认定批复中北京境内北齐长城总计24个点段(图4),其中门头沟区5个、昌平区4个、怀柔区2个、平谷区6个、密云区6个、延庆区1个(图5)。由于北齐长城历经年代久远,又分布于山野林地中,除了较难寻找之外,对其断代认定也有一定困难。
图4 列入国家文物局长城资源认定批复的北京北齐长城分布示意图
图5 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西的北齐长城遗址(引自中国长城遗产网http://www.greatwallheritage.com/Back/picshow.aspx)
02
昌平区北齐长城
昌平区北齐长城4处,为2段墙体和2座烽火台:马刨泉北齐长城墙体、大岭沟北齐长城墙体;延寿镇1号和2号烽火台。
从北齐长城整体走向的示意中可以看到南口是北齐外西线、内线、外东线长城的交汇处,这充分显示了居庸关所处关沟在历史上的重要军事地位。只是至今还未在南口发现北齐长城遗存。
马刨泉北齐长城:这段长城为北齐内线长城的一段。《北史·本纪·卷七》记载,天保七年(556年)“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这道长城西起山西兴县魏家滩,沿吕梁山、云中山北麓,进入河北省沿太行山向东北进入北京门头沟、昌平,最后与外线西段长城相接。
马刨泉北齐长城全长23.5千米,是北京地区长度最长,最为连续,形制保存最完整的北齐长城遗址(图6)。在马刨泉村东南,高芹路旁北西岭上可以看到一道蜿蜒于山脊的石墙,清晰可辨,走向清晰。这道石墙在清光绪《昌平州志》就有记载,在北齐研究的文献中也可以看到较为详细的描述。石墙虽然发现很早,但对其修建年代却一直没有明确。直到2010年全国早期长城资源调查时,通过小范围考古发掘,发现了北朝的“五行大布”“常平五铢”钱币、指捏纹板瓦、铁器、瓷碗片及陶瓦后,才明确为北齐长城遗存。在这段墙体上还串联有4座戍所(图7)。
图6 马刨泉北齐长城走向示意图
图7 马刨泉北齐长城的北西岭戍所遗址(可见人工平台)
大岭沟北齐长城:从地理位置看这段长城或属于北齐外线东段长城,筑于天统元年(565年),长城向东由古北口再至辽宁省绥中县万家乡墙子里村附近入海。大岭沟是昌平区北部燕山山脉的一条狭长山谷,山谷两侧群山绵绵起伏,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山谷中的野生猕猴桃比北齐长城名气要大多了。2010年全国早期长城资源调查时,文物工作人员在调查“马武寨”遗址时,发现了一条石墙,石墙沿山脊隐隐约约向东北方向延伸不断,由此详细踏勘发现了上千米的石墙,后确定为北齐长城。目前该段墙体的研究资料还比较少(图8)。
图8 大岭沟北齐长城遗址
北齐长城墙体多沿山脊修建,以自然山体为基础,推测为块石干垒砌筑。现状均坍塌严重,多呈现为底宽约2-3米,高约1米左右的石垄。墙体所用石料与所处山体同质,符合长城就地取材的一贯原则。大岭沟北齐长城至今尚保存有一段外侧由石块干垒较为规整的墙体。现场观察没有使用白灰的痕迹(图9)。
图9 大岭沟北齐长城遗址块石干垒墙体
03
亟待保护的北京北齐长城
或许是因为北京明长城太过有名,或许是历史资料和地上遗存的匮乏,北京北齐长城的研究和保护至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北京境内北齐长城资源实际存量比国家文物局长城资源认定批复中的数量要大。比如,在《北京北部山区古长城遗址地理踏勘报告》中描述的延庆早期长城遗存至少有4段,而实际列入北齐长城资源的仅1段,主要原因是断代研究工作未能及时跟进。
其次,由于年代久远,一般性调研较难准确认定早期长城的年代,需要考古专业人员的现场工作。加之,加固再利用前朝长城的方式,在历代长城建设中屡见不鲜,北京明代长城部分利用了北齐长城虽是共识,但因为缺乏现场考古条件和深入研究,至今都没有明确的代表性解剖断面展示给世人。考古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也是使得早期长城认定和研究工作步履艰难的一个原因。
在编制《北京长城保护规划》时也发现,北京市于2011年颁布了北京长城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而国家文物局在2012年认定批复了北京北齐长城资源,期间的时间差,使大部分北齐长城缺乏保护单位的身份,虽然其遗存多位于明长城的保护范围和一类建控地带之内,但并没有独立公布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随着北京长城文化带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北京特别需要加大对早期长城资源的深入调查,加大田野考古和断代认定力度,明确资源清单,做好本体与环境保护,同时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探讨如何将早期长城展示与阐释纳入北京长城文化带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体系,为北京长城历史文化传播注入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唐晓峰,陈品祥著. 北京北部山区古长城遗址地理踏查报告[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9.11
[2]段清波,徐卫民编著. 中国历代长城发现与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11.
[3]北京市门昌平区政协编著. 北京长城文化带丛书 长城踞北 昌平卷[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8.02.
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