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看见文物|神秘的符号——八角星纹彩陶豆

2021-02-19

陶器的形成,源于对火的应用和对粘土的认识。火在生产活动中的长期使用,使古人逐渐发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后异常坚硬,不易损坏且耐水。从此,经火烧制的各种陶器便成为古代先民数千年生活必需品。陶器长期广泛应用于古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凝聚了古代先民最朴素的审美情趣和爱好,是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陶器制造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制作方法、器皿造型、纹饰图案,还是色彩的运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鬶、高柄杯、豆、背壶、镂孔器座等新器型。

八角星纹彩陶豆杨晓君

在山东博物馆收藏着一件这一时期的器物,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八角星纹彩陶豆。八角星纹彩陶豆,1978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口颈26厘米,足径14.5厘米,通高28.4厘米;豆为盛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礼器。

此器泥质红陶,豆盘为圆唇斜口、深腹,喇叭形高圈足,造型匀称、深厚、稳重。器皿的主体装饰是红褐色陶衣上描绘的六组白彩八角星纹。八角星纹是由一方形四面延伸两角构成八角,六组八角星绕豆腹一周,均匀地分布成带状,星与星之间采用两道竖线分隔。豆的口沿和高把装饰比较简单。口沿部分是在白色陶衣上描绘八组相对的半月形纹,半月形纹之间绘红彩短竖线五道。豆把部位用两道白彩圆弧纹,将豆把的高度分为相等的三截。圈足部位绘两圈褐色彩带,彩带之上用白彩绘贝形纹样。这是一件典型的大汶口文化彩陶器。此器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

八角星纹彩陶豆杨晓君

从出土情况看,彩陶豆多来自墓葬,豆盘内往往盛装着猪蹄、颚骨、猪头等供品。如此精美的彩陶,在5000年前物质生活很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不可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用具,应该是先民最畏惧、最崇尚、最重视的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用品。

八角星纹彩陶豆杨晓君

八角星纹样在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器中较为多见,可以说是我国东方先民共同认可和喜爱的图案。关于这种纹样的含意,有研究者认为是表现光芒四射的太阳;也有学者认为四射的八角寓义无际的天空,中间的方形像征着大地,有天圆地方之喻意,表现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天地自然的敬仰。此类八角星纹装饰,还见于江苏邳县大墩子出土的一件青莲岗文化彩陶盆上。彩陶盆的造型与此豆的上半截几乎相同,装饰色彩也相一致。所不同者,陶盆略大,且表面的八角星纹有七组。两件陶器都是新石器时代先民留下的工艺美术佳作。之所以脍炙人口、独领风骚,原因在于表面装饰采用的复彩技法所展现的色彩美感及其纹样所反映的似有特别含义的物象。

复彩是将多种色彩同时应用,组成一幅图案。复彩技法是否运用得当,关键在于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和少色多彩效果,八角星纹彩陶豆恰恰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豆的色彩只有红、白、黑三色,但是作者已经懂得利用白底红彩和红底白彩可以取得两种不同的效果,并用这个原理将口沿与豆身区别开来。另外,同样都是红底上画白彩,是否用黑彩勾边,效果也截然不同。有黑彩勾边,黑白对比强烈,视觉感受也就强,所以我们看到的八角星纹和旁边的竖线就有主次之别。色彩还可以互相借用和互补,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八角星纹中央的红色方块,便是作者在这方面的匠心独运。

八角星纹彩陶豆杨晓君

陶豆上的八角星纹,显示了陶豆原始魅力,它或是星星,或为某种观念形态的符号化,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却又萦绕盘旋于脑海。彩陶是我们研究上古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经济的重要标本,八角星纹也像许许多多远古之谜一样,有待我们进一步解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