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伍国举:过年

2021-02-13

年味不应该是越来越淡了。感觉年味越来越淡,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生活质量提高,物质极大丰富,天天过年,过去,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才能吃上荤腥;二是由享受型变创造型。过去我们是小孩,觉得年味浓,那是父母营造的,我们是享受型,现在我们成社会的中流砥柱,应该接过父母手中的接力棒,为子女营造年味,让年味得到传承。其实,年俗的味道就是父母的味道,是人最眷恋的味道!

早上七点,家的方向飘来年饭的香味。和很多地方不一样,我们那里过年,团圆饭放在早上,所以别人叫年夜饭,我们叫年早饭。家家户户为了第一个在凌晨抢着放头一个炮仗,腊月二十九晚上几乎彻夜不眠,比除夕守岁还要忙活!一遍炮仗声是驱赶瘟疫,吓走年兽,然后开始准备年饭;年饭做好后,把最好最香的年饭摆上案桌,虔诚地祭祀天地君亲师和列宗列宗,然后燃起第二遍炮仗,一家人围着饭桌,吃团圆饭,正式过年。当年父亲送我参军时,我说过,我这个儿子,您算是白养了,此后经年,很难和您们同吃年饭了,年的味道也就少了一半!在部队时,除了上军校放寒假,基本上没再赶上吃年饭;后来除夕作为春节假,也是在火车上闻着家里年味的方向,山一程水一程向家里赶,但依然没有赶上祭祀,不能吃上年饭!

年饭后,大家走出紧闭的大门,来到门前,嗅一嗅硝烟的味道,看一看年的盛妆。大人会交给小孩几张红纸,由小孩去找村里最有学问、书法最好的人,写对联!那时大人的书法是童子功,但谁也不会在家门口主动摆上桌和笔墨纸砚,须得小朋友凭着直觉上门央求,才会兴高采烈为上门求对联的小朋友一一书写!很多孩子受此熏陶,也练就一手好书法,而我天资愚笨,成年之后,空有一套青花六头文具,清宫御品松花石砚,亚南牌毛笔,一得利墨汁,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仍不得法,只得束之高阁!而其他大人相约进山挖树蔸子“捂柴”。在我的家乡,“柴”字和“财”“才”一个音。为什么“捂柴”,我想是大人想为自家讨个吉兆,希望来年,财源广进,家出才子。据说我的七曾祖父,就是在挖树蔸子时,在树蔸子下看到白白胖胖穿红肚兜的娃娃,吓得跑回家和村里人讲。村里有见识的人,告诉我七曾祖父,那是何仙姑(人参或何首乌),本是送来给你吃,你不吃,他就要吃你。大家结伴一同上山寻找。可那里只剩下七曾祖父慌忙丢下的锄头和未取走的树蔸,穿红肚兜的小娃娃已经消失得不见踪迹。村里人还说,是不是七曾祖父眼花,看错了。我不知七曾祖父有没有分辩,只是听大人讲,几天后,七曾祖父在惶恐中离开了人世。

吃完中午饭后,稻场中会响起铜锣、镲钹等有节奏的击打声,引来此时忙完有空闲的乡亲前来围观,也告诉有挑花篮、骑竹马、划花船演出任务的民间艺人来稻场最后一次排练,正月初一晚上开始,要走村串寨演出了!我父亲是发起人之一,作为划花船主要成员之一,既要会划,还要会编,更要会唱。根据接待农户家的情况,即兴编出大段祝福词,还得根据锣镲钹的节奏,唱出来,我们就跟着“哟哟……呀咊嘿”附和!我父亲一直瞧不上我,说我字不成形、句不成章,更不会说唱,只能跑龙套当路人甲,举举灯笼。倒是我姐姐,如鱼得水,既能骑竹马,还能挑花篮,更能坐花船。坐花船要求比较高,要能唱几段戏。一下午,稻场上披上了节日的盛妆,只见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只听锣鼓喧天、爆竹声声,人人笑魇如花,个个喜气洋洋,新春吉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村庄完全沉醉在年的氛围中。

太阳落山之际,大人会呼儿唤女回家打扫卫生,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条件好的,还会挂上彩灯,然后为了寄托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把上午请人写的对联,贴在门框上,喜迎第二天前来拜年的左邻右舍。贴完对联后,左邻右舍不再串门,大人会告诉小孩子,如果谁家贴上对联,不能上门打扰,更不能上门讨要账款,就得等到初一吃过早饭后,才能去他家,那就是拜年。所以贴对联有时间讲究,不能早,也不能晚。早了有拒左邻右舍之意,更让人觉得他家有债未还,害怕讨债人上门。

关门闭户后,一家人围着树蔸子火,总结即将过去一年,展望马上开始的一年。孩子的学业是头等大事。父亲平时不大关注我的学习情况,也不会问我考了多少分,但除夕晚上他会一一给我分析。我的成绩只能是中等,所以聊起学业的话题,对我来说,有点沉重。为了给我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象征性地给点压岁钱,让我不至于彻底掉队。有了压岁钱,虽然不多,但话题自然轻松了。母亲会适时让我们兄弟姐妹去洗澡,这是个更吸引人的话题。洗完澡后,母亲会把我们的新衣服拿出来,让我们试穿一下,然后放在床边。想着床边的新衣服,不觉亮了天,新的一年又来到了。

所以我想,年味淡不淡,是不是得问孩子?孩子说淡了,是不是我们做得不如父辈,没有让这个年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作者简介

伍国举,网名仁武君,湖北麻城人,1993年入伍成为北司警一名光荣的警卫战士,1996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2005年正连转业到国务院国资委,人称“三国哥哥”,现居解放军报社大院。不擅言谈和文字,偏又爱在文字的海洋中徜徉。偶尔“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经常“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大多数时间鼓励自己“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团队介绍

主编:仁武君

编辑:第三故乡(微信号Aomaya03)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