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建筑手稿堪称艺术品,没有电脑和CAD的年代,稿件似打印
中华文明历经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古老的中国文明为世界留下了众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古人的智慧令今人难以想象的,无数奇技淫巧至今无法复制或模仿。在千年前没有科技加持的时代,全靠匠人精细的头脑与灵巧的双手塑造出一件件惊世佳品。
单从建筑方面来说,古代中国人就足以令世界啧啧称奇。赵州桥除了精巧的设计与力学的巧妙运用之外,它还是当时全世界跨度最大的拱桥。
而且中国有独特的榫卯结构。这种不费一钉一铆,单纯靠木材相互嵌入达到咬合着力的建筑方式甚至沿用至今。
然而可惜的是,还有许许多多精巧的技艺在历史长河中被时间吞没。无法修复,无法传承的遗憾让我们扼腕叹息。
为了记录与传承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大批学者专家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合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就是用来形容梁思成的手稿恰到好处。
"建筑学家"梁思成
说到梁思成,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他出生在清末,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梁启超。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带着家人东渡日本避祸。
不久之后,梁思成在东京降生。1912年辛亥革命后,11岁的梁思成随父母返回中国继续学业。他先后就读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哈佛大学。学习研究的方向一直是建筑学,后专注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
1928年,学成归国的梁思成与妻子林徽因一道前往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办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几年之后由于东北被日军侵占,梁林夫妇回到北平,梁思成开始主持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作。
青年梁思成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热爱可以说是无可取代。不管是抗日战争期间,还是解放战争期间,他与妻子都奔走在保护与记录古代建筑的第一线。
两人在纷飞战火里,冒着危险走遍了全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对两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遗留下来的建筑进行了测绘与拍摄。
不少古建筑不久之后就在战火中被摧毁,如果没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分秒必争的抢救性记录,这些建筑就只能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解放军即将进入北平。梁思成将自己绘制的《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解放军。最终北平得以和平解放,城市内的文物和古城墙都庆幸地免遭炮火,得以完整保存。梁思成是实实在在为保存古代建筑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艺术家"梁思成
在几十年对古代建筑保留、传播、教学的过程中,梁思成除了用照相机拍摄建筑物之外,他还花了大量时间进行精密的测量与平面结构绘制。
我们如今在回顾梁思成的绘制手稿都会惊叹,这不仅仅是一张平面结构图或者效果图,而是一件艺术品。妻子林徽因曾评价他的手稿:"合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梁思成把艺术和工程技术完美融合,展现了自己的技艺。"
如今学习建筑或者设计的人都离不开CAD。这是一款用于建筑设计或产品设计的专业软件。它可以辅助和模拟实物设计,展示设计对象的外形、色彩、质感等元素。这种软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因此它相比人工制图,的确可以提升效率,减少时间。
可在几十年前,没有CAD来进行辅助,一笔一画都只能靠人手工绘制。要做到结构精准,必须首先在头脑中对绘制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掌握详尽的数据。而这一切对梁思成来说都不是拦路虎。他对每一座需要绘制的建筑都了然于胸,结构数据也早就记录在案。
梁思成通常使用鸭嘴笔进行绘制,这就是工程制图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工具,用来绘制不同弧度不同粗细的墨线线条。就靠着一支建筑学学生人手一支的鸭嘴笔,梁思成将图纸绘得如同打印出来的一样。规整严谨,精细干净,绝无一般手绘的拖泥带水之感。
建筑本身就是艺术的一种展现形式,而梁思成的建筑绘图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在他笔下的古代建筑,在横平竖直,沟檐堂屏之外,还注入了中国的文化与气息。
原本枯燥乏味的一根根线条,经过梁思成的妙笔生花,变化得灵动活泼,栩栩如生。
中国的古代建筑是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的一朵奇葩。它自成一体,甚至深刻影响了东亚周边国家的建筑风格,形成独树一帜的东方古典建筑体系。
这份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既为前人的精湛技艺而倾倒,又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倍感自豪,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最为直观的展示方式之一,可以说没有民族文化的建筑就没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