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创作会暨电影《在河之洲》剧本研讨会在长沙举行
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创作会暨电影《在河之洲》剧本研讨会在长沙举行。
1月18日,由中国艺术节基金会主办的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创作会暨电影《在河之洲》剧本研讨会在长沙举行。
安然主持研讨会。
中国艺术节基金会理事长安然主持研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巩汉林,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许柏林、饶曙光,著名编剧陈宝光,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唐贵平,湖南省扶贫办副主任赵成新,湖南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欧阳文风,湖南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涘海,国网湖南电力公司党委宣传部主任周幼宏,湖南古瑞和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陈楚龙等齐聚一堂,探讨“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创作,并就该题材电影《在河之洲》的剧本进行研讨。
巩汉林在研讨会上发言。
作为一部乡村振兴题材影视作品,《在河之洲》讲述在湖南大湘西地区,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为了改变命运,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苦寻振兴之路,最终走向幸福生活的故事。影片围绕“幸福生活是通过努力奋斗得来的”这一主题,在一波三折的故事发展中表达出中国各族人民对家乡故土天然的依恋之情。
朱少宇在研讨会上发言。
“很多人总是向往诗和远方,而在湘西大地上,就满载着奋斗的诗篇和幸福的远方。”导演朱少宇说,自己30多年前曾在湘西拍摄过短片,当时那里交通闭塞,生活贫困,连给电池充电都要跑上十几公里。而当他2019年受邀再次来到湘西时,看到当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只有那美丽的风景、纯朴的民风和让人垂涎的美食。这些感触给了他创作的冲动,想通过一部电影来记录湘西的变化以及为这些变化而努力奋斗的人。
为拍摄好这部作品,电影主创团队在朱少宇的带领下深入大湘西山区采风走访,实地调查取景长达一年时间,采访了许多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为电影剧本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在视频致辞中说,《在河之洲》从细微处着手,表现了中国基层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和感情。希望主创团队更深入了解湘西地区的民俗和历史文化,为电影拍摄提供更多丰富的细节,增加电影整体的艺术水平和感染力,让每一位观众通过电影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知湘西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
“影视创作不能凭空想象,要脚踏实地、带有泥土芳香地去想象、去创作,要把真实的生活逻辑用影视创作的美学手段将其合理化、美化,这样的电影才经得起历史时间的考验,经得起观众对它的审视和接受。”巩汉林也表示,拍戏拍的不仅是戏剧结构的戏,还有细致的“细”,仔细的“细”,一部影片的好与坏、成功与否,取决于细节的处理。他希望主创团队坚持追求细节的真实,做到演员与角色、艺术与生活、体验与体现的高度统一。
欧阳文风在研讨会上发言。
欧阳文风说,电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也是一个高大上的艺术形式,拍一部电影也许很容易,但要拍一部好电影很难。电影工作者应该尊重生活,不能凭空想象,要脚踏实地、带着泥土的芳香去创作。他建议主创团队更深入基层,让剧中人物的行为、语言更有生活气息,更加真实地体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艰难性、艰苦性、挣扎性。
唐贵平在研讨会上发言。
“电影是国家的相册。既然是国家的相册,那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一页就少不了。”唐贵平认为,在中国扶贫事业历经辉煌奋斗之后,乡村振兴作为中国人民全面走向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对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展现基层扶贫面貌的影视作品,其内核价值与乡村振兴的相关主旨要高度契合。
赵成新在研讨会上发言。
赵成新则就影片在脱贫攻坚结束后,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自己的创作思路。他说,乡村振兴新征程的大幕已经开启,我们的工作重心也从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任务转为全面乡村振兴,推动脱贫地区向更高层次、更高领域来发展。“我们应该在这两个变化方面,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来考虑作品,它的站位、时代性、政治性才会更好。建议影片着力表现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故事情节。”
王涘海在研讨会上发言。
王涘海认为,一定要强调作品的真实性、艺术性与观赏性,要有出彩生动的、可让观众记住的言辞。
许柏林建议,要把喜剧的元素再弄多一些,在人物的冲突选择上,在乡村振兴的矛盾与深刻度上下功夫并将其归拢到故事上去,让观众在开怀大笑中感受时代的变化。陈宝光认为,作为以大湘西为题材的作品,一定要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当代特色与喜剧特色。
饶曙光在研讨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