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化作远方邮寄的牵挂 一解乡愁
亲爱的春节:
一年不见,别来无恙?说起来,我们也算是“老相识”了,二十多年的日子里,你总是循着自己的节奏款步走来,然后用一次次热闹的团圆仪式、一句句猝不及防的亲友“关切”和一波波诱人的年里美味充实我的记忆。往年今日,我也早已风尘仆仆地赶回家,陪父母扫尘祭灶、购置年货、除旧布新,喜迎你的到来。只是今年,我恐怕要与一亿多“原年人”一样,以就地过年的方式与你“别样”重逢了。
有时候,真是不得不感叹你那历久弥新的节日魔力。乡心新岁切,一进腊月,无数游子的思归之心便蠢蠢欲动,父母盼子归来的心情也格外殷切。你知道吗?最近一个月,我悬而未决的春节行程成了父母最大的牵挂,“有新消息了么”已然成为父亲与我每次视频时的口头禅。他们的心情,也从一开始对我可能无法回家的担心,变为后来慢慢接受我要留在北京过年的遗憾。最后,思念化成了从远方寄来的腊肉香肠、阿胶颗粒和风干鸡鸭。家乡风物,总能一解乡愁。
翻看社交媒体平台,“就地过年”成为太多人反复讨论的话题。作为“原年人”的我们也有了自己的过年方式创新。“许诺式红包”“淘宝式拜年”“清库存式刷剧”“直播式相亲”……远离家乡的年轻人用满满的仪式感,传达着我们对春节的独特理解,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新年俗。
从前读书,常常讶异于老舍、梁实秋等作家对春节记忆的真切,即便是童年时期的一种味道,一项年俗,也能被他们反复回味打量,不吝笔墨、细致入微地描绘。而我,只是大喇喇地跟着过节,粗线条地参与着每次团聚,从不刻意捕捉有关年味的细节。那时候还小,总觉年年有今日,总以为眼前的寻常能够永恒。
也许是这次特殊过年方式的“打断”,也许是岁月终于让我有了些沧海桑田的感悟,又一次年关将至,种种过年片段开始不由自主地涌现在脑海里。比如,我恍然意识到,小时候的自己,实在是个太过麻烦的小孩。在北方,过年吃饺子寓意一年都能平安喜乐,是雷打不动的风俗,可我却偏偏吃不下任何带肉的饺子。奶奶不愿看我可怜地剥掉肉馅只吃饺子皮,于是每次都特意开个“小灶”,包上我最爱吃的素馅或糖馅饺子,然后乐呵呵地看我心满意足地吃下去。更小时候的我更是麻烦,晚上睡觉必须要开着灯,最好还要有人陪着。一到大年三十,学不了哥哥姐姐熬夜守岁,常常伴着春晚的小品台词就昏昏欲睡了。每到这时,奶奶便会撇下碗筷,耐心地拍着被子哄我睡觉。
那几年,她到底因为我的这个奇怪习性,错过了多少安心吃顿年夜饭的可能?当时忙着操持各类年事的她,又为何总能挤出时间,关照到我的那些小小需求?直到斯人已逝,我才后知后觉地体会到: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照顾,到底饱含了多少炽热浓厚的亲情。
这些天,无法回家团圆的遗憾,总是让我想起影片《饮食男女》中朱爸的那句话:什么叫做“可惜”?要心中有个“惜”字,才知道可惜啊!所以,我更愿把这次就地过年的无奈当作一种提醒: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天长地久,用心把握当下才是最好地拥有。往年,我总是安心享用着父母采购的年货,今年,我则加入了新型过年方式的热潮,主动思考着要为家里添置什么物品。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我们,已经从父辈手中接棒“年货采办权”,用麻将机、假发片、轻食机代替老三样,让亲人们感受更加智能、时尚、新潮的新年。在做购物攻略时,其他年轻人的“经验谈”也不时让我心生触动。比如,他们会把为家人买礼物的花费叫作“自豪钱”(即他们开心,我也自豪),会提出“要投其所好,不要一味自我感动”“选择父母圈层认可的产品”等恳切建议,也会有类似“长辈吃会不会太甜”“糖尿病患者能否食用”等贴心考量。也许,有些关心还略显青涩和笨拙,但他们主动从父辈手中接棒“年货采办权”的态度本身,已然是可喜可贵的变化和成长。多年以后,回望如今大家调侃的“淘宝式拜年”,或许也已成为我们这代人独特过年方式的时代注脚。
亲爱的春节,感谢你的存在,让每一个中国人有了一个个清晰生动的记忆锚点,让每个家庭的亲情有了如此深刻的凝聚和表达。也许走过几千年岁月的你,也不曾遇到如今一般“特殊”的境况。但也恰是因为如此,让我们可以带着时代的印记,在遗憾中学会珍惜,一起静待春暖花开的时刻。
期待与你重逢的某冠
辛丑春节前夕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