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文史宴:“土豪紫”与“正统红”,该爱哪一个?

2021-02-09

文/平沙无垠

紫与红,都是招人喜爱的鲜艳颜色,我为什么说紫与红分别代表“土豪”和“正统”呢?这还要从《大秦赋》里嬴政经常穿的紫衣讲起。

《大秦赋》电视剧中,秦王嬴政经常上朝穿紫色衣服。但实质上,正统的周礼倾向于使用红色,这与片中所呈现的场景,是互相冲突的,细究起来,还算是一种显示土豪气的行为。

按照《礼记》的记载,周天子去明堂会见诸侯或举行祭祀典礼时候,都要驱红马驾红车,穿红衣佩戴红玉。以此体现出天子的庄严威仪和正统气概。但到了春秋以后,紫衣却成了诸侯当中的时尚,这种行为让孔子很不爽,甚至让他声称“恶紫之夺朱也”。

孔子不喜欢紫色

不过,这件事的本质,在老夫子看来,就跟鲁国公卿季孙氏办祭祀典礼用天子规格的“八佾舞于庭”(祭祀乐舞列八行队列)差不多,是逾越礼制,犯上作乱的行为。因为红色代表正统,紫色则是土豪摆阔气,不遵守旧礼,兼不服上级规定才用的东西。这其中的来源,还要追溯到秦始皇以前两位爱紫色的国君。

巧的是,这两位国君都谥号桓公,一位是鲁桓公,一位是鲁桓公的小舅子齐桓公。前者好紫色,都把冠上系玉串的饰带(“绥”)都改成了紫色,这也被后来的鲁国国君所继承。后者好紫衣,甚至在齐国境内都引发了穿紫衣的潮流,还让紫衣价格大涨,弄到“五素不得一紫”。

不过,齐桓公比起姐夫鲁桓公,还有点自省的意识,觉得这让国内人士违背了礼制。于是就求问于管仲,管仲就要他暂时不要穿紫衣,还要声称讨厌紫衣的气味。齐桓公照办,于是一天之内,宫中就无人穿紫衣了,又过了一天,国都内也没人穿紫衣了。三天后,全国上下都改了潮流。可见榜样的作用多么强大。

虽然国君爱紫色,但紫色为何被我形容为土豪色,这还要从紫与红的染料讲起。

那个时代人们只能应用天然染料。而天然染料,大抵可以分为矿物染料和生物染料两类,前者多为无机物,后者多为有机物,前者多用于器物,而后者则多用于衣物,毕竟有机染料不会带来无机矿物燃料产生的不舒适感。那么,孔子那个时代,红和紫,都用什么染料呢?

红色的主要染料,来自于矿物的,是氧化铁(赤铁矿,很常见)和硫化砷(朱砂)。前者往往会转变为橙色,主要应用于绘画之中,后者一般因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带来的多变性,而被后世的一群术士们用来炼丹。来源于生物的,一般是茜草红。

而紫色,就有点复杂了,来源于矿物的,则有出现于西周时期的钡铜硅酸盐颜料(汉紫,中国紫),是烧制玻璃器的副产品,也被应用于秦陵兵马俑的染料之中。来源于植物的,则有从紫苏中提取的紫色,和从茈草中提取的紫色,茈草染色比较困难,往往需要反复漂染十几次才能着色。

秦俑也使用了紫色染料

这两种紫色颜料,前者色彩太淡,勾不起人的喜好,而后者,与古代中国常见的那种硅酸盐矿物染料,都造价昂贵。所以比起彰显正派气度的红色,它们更能显示出使用者的土豪气派。

但是,周礼制定的时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水平,是比不上孔子所在的春秋后期的。自然,后世的公卿,耍起土豪作风,也要远远超过周礼的规定。对此,夫子后世的儒门弟子,也只能容忍并且沿用了鲁桓公好紫色遗留下来的服装形制。

其实夫子身后,紫色也在上流社会起着重要角色的。秦汉两代的丞相,在朝堂上都携金印佩紫绶。唐朝的皇帝,给受其宠信的僧人,也授以紫衣袈裟,甚至基督教(景教)的教士,也蒙受过这种恩宠。

罗马的皇帝,更是能专门享用著名染料“骨螺紫”所染的紫袍。这种紫色染料,源出于骨螺在受到攻击时分泌的一种色素。制作染料时,工人需要将骨螺、木材与人尿泡在一起方能制成。因此这些工人往往满身骚臭,很难聘得妻室。在靠近骨螺紫原产地腓尼基的迦南地区,行刑的兵丁还给罗马政府和犹太长老眼里的反贼,将要临刑的“犹太人的王”耶稣披上紫衣以示侮辱(见《马可福音》,《马太福音》作“朱红色的袍子”)。

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

“紫袍是最好的裹尸布”

紫色在西方世界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天主教仪轨之中,各教区的总主教,也可披紫色法袍,所以他们也有“紫衣主教”的别称。

总之,红色是靠着仪式感成为儒门和孔子眼中的正统的,但在孔子身后,还是打不过看起来更冷艳高贵,或者可被视为是“婊里婊气”的紫色。归根结底,这种贵气,还是靠价格堆起来的。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