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一门古老的细金工艺,一种瞬间触动心弦的美

2021-02-08

在古代繁华的京城,生活着一群技艺超群的工匠,他们默默地于妙手巧指之间,抽拨出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金丝,再经编织,镶嵌各种珠宝,制成皇家御用之物。他们的这种手艺叫花丝镶嵌,一种传统的宫廷艺术,讲究细致华美、精巧雅致,古代工匠要想学会,如唐代的《新唐书·百官志》中记载,“细缕之工,教以四年”。而且,这门技艺只能是各代各朝代的官方作坊独有,如唐代的金银制作作坊、宋代的文思院掌造、元代的金银工局、明代的银作局、清代设立的造办处,成品也只有历代皇室贵族独享。

花丝镶嵌也被称为细金工艺,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与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宫毯、京绣并称“燕京八绝”,其中花丝镶嵌是这些工艺中最繁复的一项。

花丝要经过数道各有讲究的工序,编织成正反花丝、拱丝、麻花丝、竹节丝、罗丝、凤眼丝、祥丝、麦穗丝等十几种不同纹样;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各种宝石珍珠,制成的成品既精巧又华贵。

根据有关文献和考古资料记载,花丝镶嵌的传承已相当久远了。它诞生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当时金银已经被发现,工匠们把金银敲成薄片,再砸进器皿表面设计好的纹路里,这算是当时最豪华的装饰了。

战国时期,工匠可以利用金银的延伸性把丝拉得更细,镶嵌在青铜器、铜器、银器、漆器以及玉的表面,盘成各种图案或文字,被称之为错金银技术。

到了汉代,工匠们发现,高温下的金银可以继续拉成极细的丝,即0.5克黄金可以制成160米长的金丝,1克银粒可被拉成约2000米长的银丝,这些细丝可以剪成细条,慢慢扭搓后可掐丝组成图案。另外还出现了焊缀金珠技术,就是把小段金丝加热熔聚成粒,或将金丝端头加热熔化滴落成圆珠,焊缀于器物上,这也是中国早期花丝镶嵌的雏形。此时“金珠+金丝”的高级工艺还有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叫“焊缀金珠”。

后来又经过多年的钻研磨练,汉代工匠花丝镶嵌技艺的缠绕、锤、焊接、镶嵌等技法已经运用得相当熟练。金器上可以采用金丝编缀的工艺进行装饰,并镶上绿松石等宝石,令金器特征毕具、丝丝可辨、异常精美。而且此时的花丝镶嵌,也使大量的宝石与金银实现完美融合,从此改变了中国自古以来只重视纹饰图案而轻视宝石修饰的装饰传统。

汉代冕旒金冠

呈长方形波纹状,略有起伏,前后有冕旒,两侧分别围绕一条金龙,冠座周围有各种装饰,为典型的汉代特征。金冠主体工艺以装饰编织为主,层层叠叠数层,工艺十分精湛。

西晋盛行用金银细丝盘绕成各种花纹样式的“金狮子”“金簪”“金叶”等花丝首饰,手艺精致,趣味小巧。

唐代是金银器的“黄金时代”,这类细金工艺的饰品,也是唐代女子盘起发髻佩戴的流行款。西安出土的一件金花饰,花间用极细的金丝绕结,镶翠玉小片,小巧玲珑,是唐代花丝首饰的优秀之作。而且唐代的金银器不但雍容精美,还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元素,具有强烈的异域色彩。

明代花丝镶嵌达到巅峰阶段,集传统花丝、镂雕、錾刻、镶嵌技术之大成,极尽奇巧细致。现今存留于世的最著名的花丝镶嵌制品,非明代万历皇帝的金翼善皇冠莫属,这顶金冠由0.2毫米的细金丝编织出花纹,薄如轻纱,整个金冠重仅826克,缀有游龙戏珠图案,一个接头也没有,可谓真正的“天衣无缝”。

明神宗万历皇帝随葬品——金翼善冠

满人入关以后,创办了“造办局”,花丝镶嵌也由此逐步走向了专业化生产,全行业分为实作、镶嵌、錾作、攒作、烧蓝、点翠、包金、镀作、拔丝、串珠等11个专业。辛亥革命后清朝造办局解散,大量艺人流落民间,花丝镶嵌工艺的物品在民间极为兴旺。

清乾隆银鎏金花丝镶宝缠枝莲纹胭脂盒

民国银鎏金花丝镶嵌珊瑚松石“喜鹊登梅”茶叶罐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花丝镶嵌厂成立。2008年6月,花丝镶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是新一代年轻人的传承。

而今,花丝镶嵌工艺只留存于北京、成都两地,且尤以北京的花丝镶嵌工艺最为齐全,代表了中国宫廷花丝镶嵌工艺的特色。特别是传统的花丝镶嵌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搭配出来的饰品新颖独特,也让花丝镶嵌走进大众生活,重获新生。

王树文弟子袁长君创作APEC国礼《繁花》手包

2018年,花丝镶嵌及錾刻工艺走进巴黎时装周,最为精细的手工艺,嵌上珍贵的宝石,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推向了世界。

来源:东方文化杂志(ID:dfwh-hk)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