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90后会玩!青年作家搭档导演给世界遗产创作贺岁短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为自己成长记忆里熟悉的世界遗产写一个故事,再拍成一部片子,是怎样的体验?来自湖北省的90后网文作家李陈鑫和95后导演陈新彦,最近联手为家乡的世界遗产神农架,创作了一部贺岁短片《野朋友》。
该片开篇,充斥着一股浓郁的悬疑感:一通家乡的来电,让李哲踏上返乡的路。望着那片一望无际的茂密山林,听着坐在车上的儿子念叨想看野人,埋藏在李哲记忆深处的神秘回忆被缓缓浮现。
“小时候陪伴你的野朋友,一直等候在故乡的家门口。”《野朋友》以“神农架野人传说”为线索,多线交叉进行,串联起父亲与爷爷、父亲与孩子、父亲与妻子间的对峙隔阂和情感联系,紧张的剧情节奏,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神农架的神秘之感,以及中国式亲子关系。该片上线后广受好评。
日前,由腾讯联合阅文集团共同发起的“世界遗产新文创计划”,上线三部以我国世界遗产为叙事线索的贺岁短片《野朋友》、《礼物》和《年兽》。湖北神农架的自然风光与“野人”传说相结合,安徽宏村的粉墙黛瓦与徽州木雕相结合,杭州西湖的潋滟水波与中国剪纸相结合……
三位青年网文作家分别搭档三位青年导演,用新潮的视角和方式,呈现古老的世界遗产之美。
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野朋友》小说创作者李陈鑫(笔名“晨星LL”)说,他从小听着“神农架野人传说”长大,此次写作灵感主要来自于《黑暗传》,以及一些关于神农架的典故、纪录片。“我个人对民俗文化比较感兴趣,这次刚好创作现实题材,所以产生了将两者合二为一的想法,以现实为载体去展现古老民俗文化的魅力”。
代表作有《学霸的黑科技系统》的李陈鑫,以往创作上擅长融合冷门的学术题材与科技题材,侧重对技术本身的描写,而淡化人和人之间的感情。这次创作世界遗产贺岁短片,他在延续个人风格的基础上,第一次挑战书写细腻的亲情。“对故乡的思念、对儿子的爱,还有对父亲的愧疚与亏欠,以及最后与自己的和解……这些复杂的感情构成了故事里的‘我’。以前我创作的时候更偏重于理性,感性的层面不太够。对我自己来说算是一种突破”。
《野朋友》的导演陈新彦生于1996年,是腾讯影业“青年导演培养计划”合作导演,擅长洞察社会现实议题,将情感与叙事有机结合。他读到李陈鑫写的6000字左右小说原文时,深感佩服,“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他把祖孙三代之间的矛盾很巧妙地通过文字的力量化解掉了”。
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野朋友》剧组得以深入神农架林区取景,并将当地文旅元素融入其中。在片中,爷爷家里的麦芽糖,是这个悬疑亲情故事里的巧妙“伏笔”,这源自陈新彦实地考察后的“突发奇想”。
当初,陈新彦去勘景的时候发现,每逢过年,神农架地区的村民都会吃一种特质的麦芽糖。“既然这是一个贺岁档的短片,我们想把这种故乡的味道、对家乡的这种思念也带到人物性格上。他经常不回家,但是家乡的味道已经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的东西,不自知,但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野朋友》《礼物》《年兽》这三部贺岁短片,另外还体现出一个共同点:在这些年轻的90后创作者心里,无论是自然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融合的。
例如在《礼物》中,以宏村为代表的隽永村落和传统木雕、石雕、砖雕等,激发了当代年轻人的文化记忆和故乡情结;在《年兽》中,年逾八十的海派剪纸艺术家孙平创作的剪纸,渲染了浓烈的节庆氛围。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非遗数字积累和文化传播中心负责人唐廷强认为,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青年创作者从中汲取灵感,以年轻和多样化的视角融合时代特色与个人创意进行创作,塑造出众多具有互动性和延展性的本土文化IP,再借助数字化的内容表达和互联网的广泛传播,“能够实现自然、文化、创意与科技的相互融合,也让传统文化本身得到了延续和新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