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中国比较文学之父:陕西女首富周莹的侄子,晚年沦为厕所清洁工

Image 2021-02-04

比较文学,是指以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跨语言为比较视域从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它最早出现在法国书籍《比较文学教程》一书中。十九世纪,在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维尔曼的推动下,“比较文学”一词开始流行,因此他被誉为“比较文学之父”。中国的比较文学发展较晚一些,那么中国的比较文学之父是谁?

吴宓,1894年出生在陕西泾阳的望族吴家。这个吴家,就是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的吴家。他是清末陕西女首富周莹的堂侄,原名吴玉衡。小时候,他的身体不太好。为破除不详,祖母才请人给他取了个新名字。吴宓天资聪颖,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即便如此,他读书也很用功刻苦,每一顿饭都是家里人送到书房,以节约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1911年吴宓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前身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这一年他才17岁。

1912年,清朝结束了近300年的统治,清华学校受到影响,暂时休学,吴宓只好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念书。这所学校中,有很多是洋人的孩子,他们经常嘲笑吴宓是“乡下人”。对此,他不予以理会。1917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攻读新闻学。第二年,他改学西洋文学。期间,吴宓知道了什么是比较文学,对它很有兴趣。大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跟着新人文主义文学批判运动的领袖白璧德研习比较文学、哲学和英国文学,和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

1921年,吴宓回到中国,在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当老师,教授学生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课。自此,他开启了我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先河。1925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是该学校国学院的创办人之一,钱钟书是他的得意门生。1928年,他兼任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的主编,写了不少有关古典文学的文章。两年后,吴宓到欧洲各国游历,增长了不少知识。回国后,他根据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方案,创办了清华大学外文系,并带领该系成为国内一流系科,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之后,吴宓先后在西南联大、燕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任教。

晚年,吴宓在特殊时期成了“大罪人”,劳改,住牛棚,受尽了折磨。年老的他干不了重活,直接被人架上高台示众,被推下高台摔断了腿,那些人不给他吃的喝的,一直饿着他。伤稍微好点儿,他又被安排去扫厕所。1971年,他左眼失明,右眼患有白内障,那些人才放他回重庆养病。后病情加重,生活不能自理,他被妹妹接回陕西老家,才感受到了一点温暖。1978年1月17日,吴宓先生病逝,享年84岁,被安葬在嵯峨山下。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