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准备过年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
小闺女要花,小小子要炮。
老婆儿要袄,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一说起小年,记忆中的歌谣就回响在耳畔,
新春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小年是春节的前奏曲,
也代表着年节的准备正式开始。
到底哪一天是小年?
因各地风俗不同,
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
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
还有把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的,
不管哪一天,这都是个热闹的日子,
也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
小年是送灶神的日子,
最主要的仪式就是祭灶,
奇怪的是,年年祭灶,
灶神是谁,却各有各的说法。
有的说灶神是炎帝,《淮南子》记载:
“炎帝作火,而死为灶。”
有的说灶神是祝融,《礼记》孔颖达疏:
“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还有说是燧人氏、神农氏或黄帝的,
可谓众说纷纭。
祭灶的历史非常久远,
灶神在先秦时已经是重要的祭祀对象了,
《礼记》中有所谓“五祀”的说法,
“五祀”的说法有很多种,
按照东汉大儒郑玄的说法,
“五祀”是“门、户、中霤、灶、行”,
灶是其中之一。
同样是东汉时代的《释名》曰:
“灶。造也,创食物也。”
人类有了火,
才使“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有异于禽兽”,步入文明之道。
一直信奉“民以食为天”的古人
又赋予灶神更多外延,
从执掌灶火,管理饮食,
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抱朴子》记载: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
《风土记》也记载:
“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
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因此,祭灶神就格外有必要了,
人们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在灶王爷供桌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等,
后三样据说是为灶王爷的坐骑备料,
而糖果则取“嘴甜”之意,
希望灶神吃着欢喜,能够多说好话,
这其实是寄托了人们
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朴素而美好的愿望。
小年,人们希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所以有了种种充满人情味的仪式,
但这种“人情世故”并不局限于对待灶王爷,
如果我们去读古人关于祭灶的诗,
会发现“邻里”也是一个高频词。
“何时祭灶呼邻里,我欲题诗素壁留”
“祭灶请邻聊复尔,卖刀买犊岂难哉”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
面对朝夕相处的邻居街坊,
人们总愿意“隔篱呼取尽余杯”,
与之述说分享自家的大事小情,
这种浓浓的人情味
也是中国社会的一种形态特征。
最有趣的当数苏轼,
被贬儋州的他写下《纵笔三首》,其三道: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苏东坡真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终于要到祭灶日了,
东家一定会宰鸡烤肉备酒,
让我美美地吃一顿。
淳朴的乡村,好客的村民,率真的诗人,
共同勾勒出了一方乐土风情。
虽然远离家乡,身居海岛,
但这个小年因为有诗有酒有朋友,
也变得生机盎然,有滋有味了。
得益于灶王爷,小年是一个吃糖日,
小年祭灶必须要吃灶糖,
有人喜欢长条的关东糖,
有人喜欢裹着细密芝麻的糖瓜,
但无论形状样子,咬上一口灶糖,
酥脆掉渣,再嚼几下,便香甜粘牙,
盈盈笑意都会满溢出来。
灶糖吃了以后嘴上黏,心里甜,
这也是灶王爷的祝福:
人生多艰难,别忘了吃颗糖,
前程浩浩荡荡,万事尽管期待。
当然,小年吃的也不独有灶糖。
有的地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
给灶神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有的地方兴吃火烧,
以至于这天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有的地方有吃炒玉米的风俗,
民谚说“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
小年不止有祭灶、吃灶糖,还有很多风俗。
比如,扫尘,掸拂尘垢蛛网,
洒扫六闾庭院,疏浚明渠暗沟,
将一年的晦气统统一扫而光,
让里里外外焕然一新,
为的就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过个好年。
还比如,剪窗花,喜鹊登梅、燕穿桃柳、莲年有鱼……
这都是最吉祥的祝福,
处处透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欢快。
祭过灶神,吃过灶糖,扫过庭院,
人们便开始忙年,逛年货街,
集市上春联一字排开,瓜果五花八门,
吆喝声中孩童穿街走巷忙着欢喜,
大人忙着挤过人山人海,
抢购大袋小袋的胜利品,
灯影幢幢下,每个人笑靥如花。
时过境迁,又至小年,
但即使是一键下单送货到家的今天,
仍旧是逢人莫不忙年,
为这个家准备最好的年货,
忙年备年,人虽忙碌,却裹着甜蜜的幸福。
这就是中国年的味道。
有一首民谣是这么唱的: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切块肉;
二十七,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年拉开了过大年的序幕,
是一个盛大节日的开端,
那意味着即将迎来又一个播种希望的春天。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