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洛阳博物馆之珍宝馆,40万件文物挑选出来的珍品!镇馆之宝竟然是?

Image 2021-02-04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博物馆位于洛龙区西北面,博物馆的外形为大鼎造型。本来对洛阳博物馆并没有太大的期望,却是出乎意外地成为此次洛阳之行的亮点。

洛阳博物馆一层分为河洛文明展,石刻馆等,二层则是珍宝馆,特展敦煌艺术馆,唐三彩馆,书画馆等。今天我先说的是这次的珍宝馆,因为这是洛阳博物馆从40多万件文物之中,挑选出来的数十件珍宝。可以说是件件精品,可谓国宝级文物。

洛阳博物馆珍宝馆,国宝级文物盘点!镇馆之宝之唐三彩黑釉马!

饕餮纹铜尊 商

1974年出土于洛阳偃师城关乡塔庄村

▲ 图为饕餮纹铜尊

铜尊高约25.5厘米,鼓腹,圈足,除了肩部饰有云雷纹和连珠纹之外,在其腹部还饰有饕餮纹,是偃师商城遗址出土的唯一一件青铜尊。

饕餮,又名狍鸮,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猛兽。山海经中曾言:其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古人亦言:饕餮性好食,故立于鼎盖。据说饕餮贪食,连自己的身体也被它吃掉,只剩下头和嘴。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用兽面纹,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的崇拜,巫师们借用青铜器上的图案,与神灵进行交流,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另一方面是借用狰狞的兽面纹来表现王权的权威,让人望而生畏。

母鼓铜方罍 商

1963年出土于洛阳北窑西周墓

▲ 图为母鼓铜方罍

罍是一种大型酒礼器,流行于商周时期。方罍呈方形,直口圆肩,斜壁深腹,兽首衔耳。整个方罍做四坡屋顶状,其装饰的纹样十分繁缛,通体饰以龙纹和云雷纹组成的浮雕兽面。

云雷纹共分三层,纹中有纹,层层套置,繁杂却不凌乱。下腹有兽首鋬颈和肩饰龙纹,腹部之处则饰以长鸟纹和垂叶龙纹,盖和圈足之处饰兽面和龙纹。

▲ 图为母鼓铜方罍

母鼓铜方罍高大凝重,高50.3厘米,肩宽33厘米。盖和颈壁处均铸有铭文"母鼓","母鼓"应是鼓国女子嫁与女氏男子为妻的称谓,此物应是作为女氏和鼓国联姻的器物。之所以出土在西周墓中,应该是周贵族在参与灭商的战争中所缴获的战利品。

兽面纹铜方鼎 西周

1977年出土于洛阳北窑庞家沟西周墓

▲ 图为兽面纹铜方鼎

方鼎直腹,立耳,柱足。最为奇特的是鼎上铸有巨大的饕餮纹,饕餮纹面部狞厉,巨目狰狞恐怖,阔口咆哮怒张,给人以一种压迫感。饕餮纹采用深,浅浮雕的交替手法,衬托出王权的威严

除此之外,在鼎腹和柱足上,均饰有精细的云雷纹,兽面纹作为衬底。

▲ 图为兽面纹铜方鼎

西周之时,方鼎还极其罕见。一般情况下,只有贵族才能使用,故此现今出土的方鼎较少。更何况,这件兽面纹铜方鼎不仅体形巨大,而且铸造精工,纹饰精美流畅,可说是为西周青铜鼎的代表之作。

叔牝方彝 西周

1960年出土于洛阳郊区小李村西周贵族墓

▲ 图为叔牝方彝

西周贵族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青铜礼器鼎、彝、兵器戈、矛、銮铃和马面饰等。叔牝方彝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叔牝方彝,纹饰精美,造型古朴,共分器盖和器身两部分。整个器物华美厚重,器物全身饰满三层半浮雕纹饰,分别有云雷纹、兽面纹和凤鸟纹等,纹样繁缛。器身呈弧形,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珍品

▲ 图为叔牝方彝

之所以取名叔牝方彝,因其内壁处刻有12字铭文“叔牝赐贝于王姒,用作宝尊彝。”郭沫若曾考证:叔牝为周文王之子成叔武,王姒周文王之妃太姒,意为叔牝用母后王姒赐给他的钱币,制作了此方彝,用以感恩其母。

错金银铜鼎 战国

1979年出土于洛阳西郊小屯村窑藏

▲ 图为错金银铜鼎

错金银铜鼎以青铜铸造,金银为饰。在盖顶、口沿等处为错金银三角云纹。鼎身饰以花瓣纹饰,鼎足则饰以三角云纹。

铜鼎造型精美,纹饰对称华丽。鼎盖、鼎身合二为一,形成扁圆球形。鼎盖正中处有一铺首衔环纽,旁有鎏金蟾蜍一对。是战国时期错金银工艺的难得佳作

▲ 图为错金银铜鼎

鼎,在古代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铺首衔环,则是用来提携的构件。金银的运用在战国时颇为流行,产生了鎏金、错金银、镶嵌红铜等工艺。这件错金银铜鼎富丽华贵,而出土这件铜鼎的地点是在东周王城遗址区内。所以专家们认为,此鼎应是王室之物。

鎏金铜羽人 东汉

1987年出土于洛阳机车工厂东汉墓

▲ 图为鎏金铜羽人

青铜羽人通体鎏金呈跽坐状,双手合抱一圆筒状器物。羽人面部颇为怪异,不像是中原人士。双耳圆滑且伸出头顶,眉眼深凹,鼻子突出,下颌处有短须,发尾梳于脑后。羽人身穿束带紧身衣,全身刻有卷草纹和羽纹。背生双趐,翅上饰有卷云纹。

其手执的圆筒状器物,内部中空,似乎用来放置东西.整个圆筒四周雕刻有云气纹,波浪纹等图案,显得华丽无比。而鎏金铜羽人不仅运用了鎏金工艺,还用金丝银镶嵌工艺,让羽人显得神秘无比

▲ 图为鎏金铜羽人

东汉之时,道家仙人思想兴盛,在不少的文献中均有记载仙人形象。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楚辞远游》载,“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故此,也有人说此羽人代表了东汉时不死仙人的形象。 在东汉墓中,羽人形象颇为常见。在西安亦曾出土过一件面目特征相差无几的铜羽人。而洛阳的铜羽人,在其同时期出土的文物中颇为常见,例如馆内另一件文物,彩绘陶制百花灯

白玉杯 北魏

1956年出土于洛阳涧西曹魏正始八年墓

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图为白玉杯

三国曹魏时期,因曹操推行薄葬,推崇简朴,所拥有的玉器数量也是极为罕见,故而出土的玉器也是简朴自然,而白玉杯则是该时代难得的玉器珍品。

白玉标呈圆筒形,直口,平沿,采用名贵的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洁白,通体光滑细腻,线条流畅优美无任何纹饰,历千年风霜却无破损。

泥塑人面像 北魏

1979年出土于洛阳偃师龙波滩村北魏永宁寺塔基

▲ 图为泥塑人面像

泥塑人面像出土于永宁寺,在洛阳盛极一时的佛教文化中,永宁寺可谓是鼎鼎大名,可与龙门石窟媲美。它是北魏时期洛阳城内最大皇家寺院,专供帝后礼佛之用。

在永宁寺文物之中,最精美的当属其出土的彩绘泥塑俑头。而这尊佛像仅剩人脸的下半部分,高度在25厘米左右,据猜测整个脸部约在40-50厘米左右,如果佛像是站立身姿的话,那么整体的佛像高度应在3米左右,那便是永宁寺最大的佛像

▲ 图为泥塑人面像

佛像带着残缺之美,却更透露出一种神秘之感,相当震撼。舒展光洁的面部,微微上翘的嘴角,从容自信,带给人以超凡脱俗的空灵,又夹杂着悲悯含蓄的和善,给人以一种宁静的感觉。

金银平脱花鸟铜镜 唐

1970年出土于洛阳关林钢厂

▲ 图为金银平脱花鸟铜镜

铜镜直径在36.2厘米,呈八出葵花形,高圆钮,镜背以双弦纹作为分界,内外用金银片捶拓而成。展翅的衔绶鸾凤,飞鸟蝴蝶穿插环绕于铜镜外侧。内侧则是环绕8朵宝相花,显得富丽堂皇。

所谓金银平脱镜是将金银饰片捶打成极薄的箔片,裁成花、鸟等图案,再用胶漆贴于镜背之上,上数重髹漆,直至晾干后细加研磨,从而让金银贴片的纹饰与漆面平行,却又各有层次,使整个铜镜金光熠熠。

彩绘陶马与驯马俑 唐

1988年出土于洛阳唐墓

▲ 图为彩绘陶马和驯马俑

马和骆驼,作为唐三彩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代表了盛唐时期鼎盛繁华。

陶马高40厘米,长47厘米。陶马鞍鞯佩饰一应齐全,膘肥雄浑,匀称有力。陶马形态让氛围看起来颇为紧张,前腿凌空,其余三蹄紧扣地面,整个身躯向后发力,张口嘶吼,似乎在极力地想挣脱束缚。

▲ 图为彩绘陶马和驯马俑

而驯马俑则是让整个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只见他头戴幞头,神情专注,着圆领短衫,两腿跨立,左手外扬,一副呵斥驯马模样。 人与马的对峙,力与美的流淌,让整个紧张的局面瞬间凝固。

三彩灯 唐

1987年出土于洛阳吉利区

▲ 图为三彩灯

唐代流传下来的器物较多,但是三彩灯较为罕见。目前发现的三彩灯,基本上都是顶部为烛台,用来放置蜡烛。而这盏三彩灯的顶部则是放有一个盏,只要往里面倒入油,再加上个灯芯即可使用。它是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顶部为盏的三彩灯。 三彩灯通高44.5厘米,造型优美端正,通体以绿、棕、白三色釉,华丽绚彩。其主要由灯灯盏,灯柱和灯座组成。灯盏处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一般,灯座为覆盆式,装饰有宝相花和力士纹样。

三彩骆驼 唐

1981年出土于洛阳龙门安菩夫妇墓

▲ 图为三彩骆驼

唐三彩中,除了马之外,另外一个最为常见的题材便是骆驼。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唐朝时,对外的经济和文化上交流都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三彩骆驼体形高大,昂首嘶鸣,负囊呈缓行状,尾卷于臀部。在其双峰之处,搭有兽面的驮囊,面部狞厉,巨目狰狞,与优美稳健的骆驼呈完美对比。

唐三彩黑釉马 唐

1981年出土于洛阳龙门安菩夫妇墓

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图为唐三彩黑釉马

黑釉马全身黑色,只有面部、鬃毛、背尾和四蹄为雪白。黑釉马,造型雄健,马头低鸣,膘肥体壮,形神具备,神态上讲究力与美的和谐统一。正是文献中所提及的“龙种神驹,四蹄踏雪”

唐三彩黑釉马为什么如此罕见?唐人爱马,在唐三彩中以马为题材的器皿最为常见。众所周知,唐三彩并不是只有三种颜色。而这匹黑釉马造型中正,釉色亮丽。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其表面的黑色釉极为罕见在唐朝时,黑釉并不是可以直接烧制而成,而是反复的施釉,层层加深,深到一定的程度,颜色才会非常偶然地呈现出黑色。这种工艺在当时并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所以黑釉才极为罕见现在国内我们能见到的唐三彩的黑釉器,仅只有两件。另外一件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

鎏金铜观音  清代

北京故宫博物馆调拨

观音像是由北京故宫博物馆调拨至洛阳博物馆内,源自故宫慈宁宫的大佛堂,是清朝的宫苑精品。

这尊观音像为尼泊尔风格的造像,神态柔和,姿态优美,慈目浅笑。其华盖璎珞,通体鎏金,衣饰流畅如行云流水般,右手放置于身旁,左手自然地搭在右膝之上。反映的是观音在普陀洛伽山讲经说法时的场景

银鎏金宗喀巴像  清代

北京故宫博物馆调拨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中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大师级人物,宗喀巴是对他的尊称,宗喀指的便是他的出生地青海湟中县。他亦藏传佛教中第一大教之格鲁派的开山祖师,其中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是他的弟子。

银鎏金宗喀巴像高约74厘米,面露慈祥之色。头戴通人冠,身披佛衣,衣纹流畅,手作法印状,端坐于莲台之上。在宗喀巴像底部刻有“大清乾隆年敬造”几个字,标注了其制作时间。

宗喀巴像是由北京故宫博物馆调拨至洛阳博物馆,源自故宫慈宁宫的大佛堂。在材质上选用黄金、白银作为主材,运用鎏金、錾刻、镶嵌等制作工艺,是为清代的佛像珍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