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这片民国建筑风貌区少有人知,却记录南京历史的昔日风华

2021-02-02

作为南京城市文化名片,南京民国建筑不仅是一道独特风景线,更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记忆。

研究民国建筑的作品不鲜见,新书《复成新村的陈年旧事》却以小见大,独辟蹊径。秉承“由小处着手,书写南京的历史文化”这一宗旨,两位民间学者从南京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国建筑风貌区“复成新村” 门牌考证入手,呈现城市的历史记忆,以及近百年来生活的点点滴滴。

为什么要研究复成新村?

文 | 张元卿、尹引

来源 | 《复成新村的陈年旧事》

1929年《首都计划》出版。按照这个计划,南京市区的住宅分为四个等级,即第一、第二、第三住宅区及旧住宅区。第一住宅区为官僚等上层人士住宅区,即山西路、颐和路一带;第二住宅区为一般公务人员住宅区;第三住宅区中又分四区,其中三区在距市区远而偏僻的市郊,一区即为下关的棚户区;原来的旧住宅区则原封不动地加以保留。

复成新村有甲乙丙丁四种房型,丁型为西式平房,其他均为独栋西式楼房。其中:“乙式住宅,生活用阳台的面积就达13平方米,另外,还有40多平方米的晒台。在设备上这类住宅水暖、电、卫、煤气俱全,而且多为进口设备,复成新村的售楼书称其卫生器具均由美国德国名厂出品,瓷质飞白耐用,配以克罗米龙头落水管,冷热水管均系英国出品,化粪池用钢骨水泥浇成,埋于地下’。”

《南京复成村新厦说明书》对新村住宅的浴室则有这样的说明:“内设德国圆浴缸一件,白磁抽水马桶一件,白磁面盆一件,克罗米配件,冷热水管全,壁间有化妆箱一,外有玻璃镜门,人造石护壁及地面,光滑异常。”

复成新村刚建成时,《中央日报》也曾刊出这样的广告:

最近落成小住宅,定价出售。坐落马路街复成新村(即训练总监部后面),内容:布置新颖,经济美观,计客室或膳室一,卧室二,厨房、仆室、储藏室、阳台、园地。另有较大新式独院楼房,设备完全。显然,这样的房子不是为一般公务人员和普通平民准备的。

有研究者把复成新村风貌区与《首都计划》对比,将其归为第三住宅区,这是不合理的。第三住宅区是普通市民的般住宅区,复成新村明显不是。因此,综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情况,我们认为它是坐落在老旧住宅区和政府机关区的“上层人士住宅区虽然它不在《首都计划》设定的第一住宅区中。

《首都计划》中的第一住宅区主要是指现在知名度甚高的颐和路公馆区。颐和路公馆区是20世纪30年代政府提供给政府官员居住的高级住宅区,也是按照《首都计划》实施建设的最大住宅示范区。2015年4月,颐和路公馆区被列入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复成新村的体量虽远不及颐和路公馆区,但其住户阶层并不亚于颐和路公馆区,单体建筑也并不逊色于颐和路公馆区的西式建筑。它有统一的规划和风格,又临近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机构(颐和路公馆区则是择荒地而建),并且是由科技精英主持的现代房地产公司开发的成熟的市内现代住宅小区,而不像颐和路公馆区是由政府直接推动建设的住宅区。我们认为,复成新村是更能代表民国时期房地产商开发理念和市场运作特征的历史街区,虽然它至今还只是被认定为“近现代建筑风貌区”。

对于颐和路公馆区的研究,现在已有很多,对复成新村的研究,却非常之少,更缺乏成规模的专题研究。如果只是研究颐和路公馆区,是不足以看清民国时期南京的住宅建设情况的,也不能全面把握那时的住宅建筑设计理念和住宅风格。虽然研究稀少,但有的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了复成新村的价值。蔡晴认为:

复成新村,由于建筑破旧、环境不佳、规模窄小,最近已被列入拆除计划。这一计划遭到当地居民和专家学者的联合反对,但理由各不相同:居民们的理由是这里居住过重要的近代历史人物,包括抗日英雄;专家的理由则是这里的建筑虽然破旧,但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实际上,在这里居住过的历史人物并未重要到必须专门为其保留旧居纪念地;其建筑艺术特征在南京也完全可以找到更典型的代表。上述理由,对将这一住区作为历史遗产加以保护均不够充分。重要的是,由于周边道路环境一直变化不大,复成新村是当代南京保存最为完整的近代住区之一,足以反映近代房地产业的经营、建造和规划特征。从这个角度看,它和颐和路公馆区属于两个不同的城市历史文本,具有同样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因而同样需要加以保护。

蔡晴这个观点是2006年在刊物上发表的,不知此后是否还有补充。根据我们的调查,复成新村居住过蒋经国、萧赞育、秦德纯、韦永成、邱维达等历史人物;韩国临时政府主席金九也曾在这里活动,韩国临时政府代表团有段时期就在这个小区办公;这里有中共南京地下党的秘密接头地点,有沦陷时期国民党的地下情报站,还曾有伪满洲国驻汪伪政府的代表出入……这些历史痕迹都不是简单地保留旧居纪念地就能保留下来的,其历史原貌和历史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好在复成新村并没有被拆掉,我们还能较为从容地面对它,研究它。

相对于孤立地谈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蔡晴更看重复成新村的是其作为一个“完整的近代住区”,“足以反映近代房地产业的经营、建造和规划特征”。也就是说,复成新村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是“近代住区”的历史标本,其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应从“近代住区”的角度来呈现。这个观点我们很赞同。

但自从复成新村被认定为“近现代建筑风貌区”后,研究者多只是单纯从建筑角度来研究它,对于小区的整体历史特别是单体建筑的历史及其主人身份的研究和确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且还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如果我们一直不了解这个“近代住区”曾住过什么样的人,每栋建筑有着怎样的历史,而仅仅从建筑风貌的角度研究它,对于和它有关的“房地产业的经营、建造和规划特征”也疏于考察,那我们又如何能真正认识这个“近代住区”的价值呢?

有鉴于此,我们觉得复成新村无疑是值得研究的,但所有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单体建筑户主身份确定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知道每栋建筑曾经的主人是谁,各住户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的研究就是以这一思路为线索来进行的。

THE END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