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为何中西方,都把餐桌礼仪文化看得尤为重要?

Image 2021-02-01

“人吃什么当然是受到可用性限制,但也受到文化的限制”,克莱德·克鲁肯霍恩在《什么是文化》一书中对餐桌礼仪、饮食文化的形容可以说干练且精准。在各国的文化习俗中,饮食文化是的多样性堪称百花齐放,这种在生活中带着烟火气的文化习俗可以看出的是最深层的国家核心素养,今天我们就多方面的来了解一下餐桌上的礼仪文化。

一、餐桌的陈设反映出的文化

1、我国餐桌陈设反映出的文化

在中国,最典型的餐饮制度是“合餐制”,可见长久以来我们更在意吃饭的对象,喜欢阖家团圆、和谐圆满的意境。直到汉代为止,我们都是没有桌椅一说的,吃饭席地而坐,餐具也都直接放在地上,但就这样朴素的餐桌,我们也可以从壁画等资料发现,在用餐时我们并不是一人一处,而是对坐或者围坐,说明合餐的习惯产生甚至早于桌椅的出现。

唐墓壁画《宴饮图》

桌椅出现后发展到唐朝,已经初步有了现在的模样,直到清代就出现了我们常见的八仙桌。八仙桌顾名思义可以坐八个人,而且四四方方的桌子让每个人之间的距离都不会太远,吃饭、喝酒、聊天都很方便,所谓“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因此在我国,餐桌之上的觥筹交错都是坐在桌边就完成的。如何看出我们的圆满、和谐的文化思维在进步呢?当然是圆桌的兴起最能代表餐桌文化的不断升级。圆桌不仅可以坐更多人,距离也变得更近,而且有了“加坐”的可能,可见我们对“不速之客”都是保持着欢迎态度的,每顿饭都充满了人情味。

虽说人情味足,但我国的餐桌陈设却相当“庄严”。几乎没有多余的摆件,在餐桌上,即使再富贵的家族也很少出现观赏类的物品,精致的体现则都在杯盘碗碟上,通过各类不同餐具体现等级、阶层甚至身份的变化,这种审美需要一定的文学涵养甚至眼力才能发现,有一种低调的奢华感。

2、西方的餐桌陈设礼仪

西方的餐桌陈设就和我们国家相差甚远,他们无论是举行宴会还是家庭正常饮食,都偏向采用一张长桌,杯盘碗碟一人一套,也就是“分餐制”。这种制度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但这种距离感是以舒适为前提,让他人不会因为过于热情而感到不适。而且这种长桌、公筷的分餐习惯也体现了西方式的人文关怀,即保持距离,尊重隐私,互不干扰。

除了盘盏,西方的桌椅设计也更加偏向真实性,桌椅的足部制作成兽足的样式,椅背和桌面的雕刻则大多都是宗教故事中的经典人物,而这些都是当时受到基督教影响下神权思维的体现。除了神权,西方的餐桌摆设更注重观赏性,即使家境平凡的普通人家也时常在桌上摆一束花,装点自己的餐桌。而贵族则从桌布、餐巾、杯盘、照明等各个方面都要追求精致华美,这种美是一眼可见的,是最朴素和最精致的糅合,也是西方人文关怀的表达。

二、从不同的餐具看思维的不同

1、一器多用的筷子

筷子是怎么来的呢?众所周知我们在远古时期是“茹毛饮血”的,在农耕文化产生前,打猎是古人获得食物的最主要方式,在《白虎通》中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禽兽不足又发现的“粟”的存在,因此我们的饮食开始转向粒食。粟用手抓显而易见是不现实的,因此筷子的诞生是完全出于实用价值而来的。

筷子

虽说筷子只是为了方便夹取粒食,但筷子的雏形其实就是两根相对平滑的树枝,与现在的统一制式相差甚远,而现在出现的筷子样式才是一步步发展而来,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相适应的。筷子成双成对,必须相互协作才能用好,曾经唐玄宗就将一双金箸赐予宰相宋璟“表卿之直耳”,可见筷子是对团结协作、正直无私的传统美德的体现。

用筷子也是很有讲究的,筷子头圆尾方以比天地,所以使用时一定是将代表“天圆”的一面朝向他人,以示尊重。吃饭不得用筷子敲击碗碟,据传筷敲碗碟是乞讨的意思,寓意不好。而如果使用了一高一低不配套的筷子,则是这家主人难以相伴白首的意思,所以我们在吃饭时也格外注意这点。

作为我国的“专利”,筷子是东方文明的隐喻,体现着我国自古至今多样且深沉的文明和才情。其中曾演绎的无数历史故事,则成为了体现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和途径,因此小小的一双筷子就成了我们餐桌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分工明确的刀叉

在西方文化中,餐具是各有作用的。冷色调、金属质感的刀叉给人一种冷静、理性的独立感,这与他们的社会属性相类似,人人各司其职,可以合作但互相不会干扰彼此,提倡个人的存在。而将完整的食材烹饪后上桌自行切割则是西方人对征服欲最细微的体现。而刀叉和筷子最大的区别就是使用刀叉时一般不会给别人“夹菜”,毕竟将自己的刀子伸到别人眼前实在不能算礼貌,这就是东方式人情味和西方的独立习惯之间最大的分歧,也是灿烂文化中的多样性表现。

刀叉

三、从座次、上菜方式看东西方差异

1、中式的座次文化

在全世界的餐桌文化中,座次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国自古讲究“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左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依次递推”的规矩,这点在红楼梦中也有所体现。黛玉来到贾府的第一次传膳时就有“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这样的形容,而黛玉推让就是因为王夫人等长辈没有入座,这除了贾母外最为尊贵的位置她作为知书达理的小辈是不敢入座的。

之后《红楼梦》在座次上继续形容时说“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整个的座次排序我们可以看出,客人黛玉坐在贾母左侧,表达的是对客人的尊敬,而迎春是除元春外最长,因此她虽然是庶出,却坐在最右,之后一左一右依次交替,可见古人对座位的在意程度。

红楼梦剧照

我们传统的待客之道除了按地位排座次外,在迎客上菜等方面也讲究颇多。例如迎客时主人家应起身以示尊重,主人举筷才能开席,席间主人家应劝酒劝菜,不仅是表示自己的热情,也防止客人拘束不能尽兴而归。饭罢后将餐桌打扫干净,再给客人端茶,既是养生也是礼仪。这些种类繁多的餐桌文化看似琐碎,却也可见柴米油盐里,烟火人家中的礼仪文化深入人心。

2、西方的座次文化

我们待客时总是将亲缘关系相近的座次排在一起,但西方文化中家中男女主人却需要坐在长桌的两端,女主人的右侧是最尊贵的位置。据说这样的排序首先是为了遵循“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其次可以追溯到西方古代的骑士精神,让最尊贵的客人在男主人的左侧,以防刺客袭击,而男主人则在右边轻易制服刺客。

西方在上菜的时候更能体现他们的文化思想,以《唐顿庄园》中的一餐为例,仆人们端盘子需要戴手套,刀叉摆放的位置需要用尺子量距离,不同等级的男仆端菜的丰富程度也不同,甚至每个人面前的菜如果有两道正在一同食用就不得将第三道菜放上桌,需要仆人躬身请客人品尝。这样的描述在如今看来或许过于夸张,但也对当时森严等级可见一斑,可见西方文化中的等级骄傲感是来源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处的。

唐顿庄园剧照

四、餐桌礼仪存在的意义

1、传承“和谐、谦让”的文化传统

《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崇尚和谐是深深烙印在中国人骨血中的习惯,而良好的餐桌礼仪培养的是人们相互之间的和谐谦让之风,所谓“君子尊让则不争”,饮食之礼是从细小处培养我们的君子之风,让我们将不争的思想融入生活,可以说它是提高人民素质的利器,是检验文明攻击性的标杆。

2、追求“守礼”的处事风格

餐桌文化归根结底离不开一个“礼”字,中国人对礼一直都是高标准严要求的,我们希望每一件事都做的守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餐桌上的守礼则能让一顿饭达到宾至如归,宾主尽欢的目的,人人守礼同样是谋求和谐,而在“本性”占上风的进食中也能守礼,才是我们将礼之一字铭记于心的表现。

五、小结

纵观古今中外的餐桌文化,我们发现仅从这一件小事竟然能够看出不同的思想文化,不同的社会构成,可见“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果然有其深意。对每个人来说,培养礼仪的过程是提高素质的过程,而最终一个国家所展现出的素质,就是它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饮食文化才在千年时光中不断的革新、融合却不曾消失,因为它从不是某些人体现高贵的方式,而是一个民族彰显文化自信的通途。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