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诸侯们喜欢的雅乐,并非是流行音乐,重新解读的“礼崩乐坏”!

Image 2021-01-31

很多时候人们说春秋战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礼”说的是“周礼”,“乐”说的则是“礼乐”。“礼乐”更多指的是天子诸侯和贵族们的“礼乐”,社会上的世俗音乐其实是没有包括的。在这些贵族子弟的眼中,只有贵族们的音乐才是真的音乐,才是符合人伦道德的音乐,世俗音乐不符合礼的要求,是不堪入耳的。周天子还有所谓雅乐,有专门负责音乐的官员,如师旷、伯牙等。

雅乐即是用在正式的饮宴场合,天子诸侯们举行饮宴活动,大多会有雅乐,伴以琴瑟钟鼓。周天子祭祀祖先的时候有颂乐,妃嫔们在后宫侍宴周天子时会唱诸如周南、召南之类的歌曲,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类讲男女情感的曲调,则属周南,这类音乐为房中乐。这类音乐温柔细腻,更容易受到推崇,可算作诸侯贵族圈子的流行音乐。也因之于此,这些音乐大多流传至今。

有的诸侯贵族们听惯了冠冕堂皇的雅乐,难免就会去听听世俗之乐。《孟子·粱惠王下》中有:“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可见世俗之乐对诸侯们也是有着相当吸引力。诸侯贵族们所说的“礼崩乐坏”,似乎并没有影响到民间音乐的发展,民间音乐似乎不“坏”。在这个时代里,钟、鼓、琴、笛、筑等乐器异彩纷呈,多有擅长乐器者,燕国的侠客高渐离就是击筑高手。

秦国人有“既见君子,并坐鼓瑟”,百里奚的妻子曾在堂上“搏髀援琴,抚弦而歌”,秦国音乐重在情绪;晋悼公曾把郑国进贡的乐器、乐工及歌女赐予魏绛,《左传》里还有:“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诗歌必类”,晋国音乐重在政治;《战国策》有:“钟鼓竽瑟乐音不绝,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乏”,齐宣王找了三百个人共同吹竽,也即是滥竽充数的故事,可见齐国音乐在于享乐。

即便是说出“礼崩乐坏”的孔子,对音乐也是不抵触的,当他在齐国听了音乐后,还“三月不知肉味”。就连南方向来被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也是非常重视音乐的。《宋玉对楚王问》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可见在楚国反而是那些世俗之乐更受人们的喜欢。

虽有孔孟这样的先贤们,大肆鼓吹恢复周礼,积极推广上古雅乐,认为郑卫两国音乐是靡靡之音,“恶郑声之乱雅乐”。可是大多数诸侯国君,却都认为郑卫之音是好音乐,连雄才伟略的魏文侯也曾说:“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世俗之乐并非就是庸俗之乐,就是诸侯国君们也可能在听下里巴人。春秋战国既是纷争时代,更也是音乐蓬勃发展的时代,也可说是“礼崩乐盛”。

当那些疲惫的将领和兵士们唱起“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便是燃起了心中的热血;当山野里响起了悲怆的楚歌,他们又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了故乡。春秋战国的时代里,有很多人以此为业,《列子》有:“秦青送行至郊外,临别时引吭高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有“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秦青和韩娥正是当时的著名歌手。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