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辛弃疾的一首词引争议,专家:短短五句,没有一句是他自己的

2021-01-30

引言:

辛弃疾,一生热爱疆场,保卫国家。提到他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肝胆照汗青”的爱国形象,而这一形象都是从他的诗词中充分体现出来的。辛弃疾一生创作诗词无数,大多数都是以战争为题材写的爱国诗词。

在他的词中,可以看见梦回吹角连营的心系战况、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期盼、千古兴亡多少事的感慨。辛弃疾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善于利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忆王孙·秋江送别》就是其中一首。

然而,这首词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被现今部分专家学者们戏称为“抄袭”之作,之所以他们会这样说,是因为,全词仅仅五句,句句都是他“抄袭”别人的,可以说没有一句是自己的。那么这首词中的原句都出自何处呢?

一、《忆王孙·秋江送别》

这首词抛去抄袭的说法,在品鉴过程中存在别样的趣味。全词一共五句,辛弃疾利用巧妙的拼凑与组合,让这首词充满了别样的趣味,让人能够透过词的本身,看见词句后面的感情,产生共鸣。

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

这首词的每一句都是词人在创作之后的句子,相似于古人却不同于古人,辛弃疾赋予了这首词别样的灵魂。通过改变诗词的结构和韵律,读起来也别有一番韵味。首先诗词的开头用了一句登山临水送将归,辛弃疾利用这句表达送别之意。

悲伤如同秋季一般,如同枝丫上的寒霜,临水的寒冷,表达了辛弃疾对于送别的悲伤之意。第二句“莫”字再次点明词人悲伤的心情,刚与好友成为知己,转眼就要为他送别,词人心中如同经历生死离别般,格外悲伤。

第三句不用登临怨落晖与第一句呼应,转眼日暮西垂,和朋友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又到了分别的时刻,登临送别友人,这落下的太阳就如同词人的心情一般。日出日暮这就是人类无法打破的自然规律,即便是因为日落了,有人要离开了,但是这又能怨恨谁呢?

第三句一语道出词人心中的不舍与无奈,这第四句,直接总结了词人此刻的心情。昔人非,道出的是物是人非,是人情世故,词人明白再不舍得也会有分别的那一天,就像月亮永远不可能一直是圆的。这首词的最后一句,直接升华词人诗词的意境。

点明词人心中所想的不仅仅是友人的离开,还有国家危难。面对友人离开心中不舍,面对国家朝政,心中十分失望,以及一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保卫自己家国的心痛之情。词人巧妙的运用结构的设计,让诗词不断变化,看似充满矛盾,实则深邃沉重,回味绵长。

词中表现出了他在人与时空之间的关系,面对日出日落只能无奈接受,不能做出丝毫改变,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于自己和家国之间关系的思考。词人满腔热血,想要报效国家,然而时局不定,一直无法得到朝堂的重任,面对萎靡的朝堂,他的心中如同面对无法改变的时空一般,有心无力的心痛之情。

二、《忆王孙·秋江送别》诗词出处

辛弃疾这首词,完全是用了前人的创作,用古人创作出来的名句,表达词人心中的感情。虽然是直接利用了古人的词句,但是辛弃疾利用自己见解,让这首词赋予了不一样的情感。辛弃疾用第一句点明创作目的的词句出自《楚辞》。

原句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在原句中,这句词就是用来表达送别的句子,词人善于将秋天和送别联系在一起,致使后人每每想到秋天,便是凄凉之情,悲凉之感。

第二句的出处在《九歌·少司命》中,原句是“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表达的感情则是悲哀和欢乐是相对应的,辛弃疾在利用这句时,表达的是对友人离开之后的悲伤。

第三句则是出自《九日齐山登高》,原句是:“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杜牧用这句诗表达的是用“不用”表达的不是没用,而是无须有,他想通过节日的醉酒,来掩盖自己的长期积于胸中的郁闷和人生迟暮的感慨。

第四句出自于《陌上花三首》,原句是:“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苏轼由眼前的事物,联想到过往的人事,如此用来寄托他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

第五句出自于《汾阴行》,原句是:“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李峤对时空的议论,发出今夕盛衰无常的感慨,物是人非,唯有秋雁年年要向南飞去。辛弃疾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将传统共同的悲伤,集中在一起使用,非但没有让词句间充满矛盾,反而让句与句之间相得益彰,更加精妙。

这首词在结构上,虽然是应用原句,但是却是将每一句的意思更加升华的组合在一起,若非文化集大成者,随意组合前人的诗句便会造成语意不同,意境不和的现象,足以见得,辛弃疾在文学上的造诣。

三、集句诗词文化

“集句”在诗词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写作手法。最早尝试的晋朝的傅咸,他利用《诗经》中的句子,创作成诗,于是后人纷纷效仿,便成为了一种创作手法。“集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宋朝最为流行,比如辛弃疾的这首《忆王孙·秋江送别》就是完全利用了“集句”手法。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北宋的王安石,南宋的文天祥,他们都善于将“集句”放在自己的诗词中,让诗句到达更深层次的境界。当然,有一部分文人十分排斥这样的诗词创作手法,认为这就好比是抄袭,没有自己的水平在里面,抄袭来的是没有价值所言的。

文人在评价辛弃疾的那首词时,认为有失得体,文人最注重的应该就是文学上的独立性,公然抄袭是可耻的。然而,实际上,辛弃疾的这首诗利用是当时最流行“集句”法,或许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算不算抄袭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其实“集句”法就如同现在我们所说的句子摘抄,只不过古人使用的是诗、词、歌、赋,而我们多了一些白话文。总体而言,“集句”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了文化一种交融,更加多元化。

结语:

辛弃疾的这首《忆王孙·秋江送别》,只有短短五句,句句都有出处。虽然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抄袭”前人的诗词,但是在其存在的意义上,可以看出其中不凡的意蕴。在这首词中,辛弃疾表面上是表达出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送别时的悲伤,实际上却是表达了词人对于宋廷的失望。

面对如此颓靡的南宋朝堂,词人虽然心中想为家国作出自己的战绩,奈何君主不赏识,朝中官吏也是同流合污,导致辛弃疾报国无门,心中悲愤。最后,对于辛弃疾“集词”的做法,在古代是被允许的。在创作这首词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更加丰富的文化水平,所以是可以认为不算抄袭。

虽然今人解读起来引发了一定的争议,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是“抄袭之作”。但作者看来,这完全是是他们站在了现代的角度去看问题,毕竟在古代是允许诗词“集句”的。当然,今时不同往日,今人们倡导文化版权,抄袭为耻,所以我们才应该更加尊重文化原创。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