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江姐的青春回响

Image 2021-01-29

江竹筠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供图

2021年1月21日,歌乐山下的入口处,一位游客正往山上的白公馆走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摄

为什么29岁的她会抱定个人“向死之心”去为更多大众争取“活的生机”?

究竟什么样的价值光芒指引她从容又义无反顾?

为什么她就不能像今天的我们在大学绿荫下对自己放纵一些、享受一些,“好”哪怕那么一点点?

……

在2020年江姐诞辰100周年之际,四川大学精心打造了一部名为《待放》的话剧,反映江姐在川大求学、生活、战斗和成长的经历。从采访到写作到排练再到首演的19个月期间,编剧兼导演、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贾立强反复和剧组的师生们讨论各自对江姐的认知。

“这些都是诚实的疑虑。”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贾立强说,“正是带着这些疑虑,师生们投入排练中。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沿着江姐的青春轨迹重走一遍的跋涉过程。”

江姐原名江竹筠,是中共地下组织的成员,1948年6月被捕,被关押于位于重庆的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11月14日,江姐牺牲于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年仅29岁。

江姐是川大校友。1944年,在重庆开展地下工作的江竹筠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化名江志炜进入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1946年8月,江竹筠办理休学手续,中断了在川大的学业。

对这段历史,过去一些川大学生并不知晓。不过近年来,随着学校在史料方面的挖掘和对英烈精神的传播,有关江姐的动态多次成为校园的热点话题。其中一次是话剧《待放》的上演,还有一次是更早前的有关江姐在川大读书期间史料的发现。

2018年11月,四川大学最新发现了4件江姐在校期间的实物档案——《转系名册》《领取困难补助名册》、《学生休学名册》,以及在华西医院做生产和绝育手术的《手术记录》。

1945年,江姐与共产党员彭咏梧结婚。1946年4月,江姐在华西医院生下了儿子彭云。由于难产,丈夫又不在身边,她决定同时进行剖宫产和绝育手术。那份珍贵的手术记录同时也记载了这位女革命者坚强、果断的一面。

这些珍贵史料后来在川大举办的“锦江红梅傲雪开——四川大学校友江竹筠纪念展”上公开展出,引发了舆论的关注。许多川大学生也因此了解到这位英烈是校友。

川大还在望江校区东门附近的原国立四川大学女生院,也就是当年江姐在川大期间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建成了江姐纪念馆,并复原了江姐曾经的宿舍。

江姐是牺牲在歌乐山、渣滓洞的300多名红岩烈士之一。因为小说《红岩》的发行,红岩英烈的事迹广为人知,特别是他们在狱中斗争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贾立强说,以江姐为代表的红岩英烈,在重庆解放前夜牺牲,是他们走向精神涅槃的“绽放”。也正因如此,川大把这部反映江姐大学学习生活的话剧定名为《待放》。“是她在人生冲顶之前的最后一程积淀,是蓄势含苞、在‘绽放’之前的‘待放’”。

不过,贾立强清楚,今天的青年师生对于70年前的这段历史,对红岩英烈的认知多少是裏附在概念中的,对人物形象的了解是模糊的,对江姐精神亦感到空泛,大家也在讨论中道出各式各样的不理解。

怎样更好地理解时代精神、把握人物品格?剧组的师生查阅史料,反复讨论,并在排练中不断体会,贴近了解。

贾立强说,在这个过程中,江姐的形象变得清晰,价值显影变得真切,她的追求和践行也让我们感动、崇敬,最终变成对我们师生的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透彻洗涤。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表演系2017级学生邱海伦原本是剧中江姐的扮演者,但是因为签约拍摄其他电影,未能赶上。电影杀青后,她当晚就返校,马上投入到话剧的排练中,一个人演了7个龙套。

“虽然是龙套,但也是很重要的角色。”邱海伦说,作为川大学子,自己应该为传承江姐精神做点什么。

邱海伦坦言,几乎每一次演出,自己都会流泪。“江姐面对选择时的坚定,把国家的事当自己的事,这些都感动了我”。

2020年9月30日,这部话剧在现代化的成都城市音乐厅上演,成都多所高校的师生前往观看。剧中一个会受伤、会犹豫、会愤怒还会为了成绩苦恼的年轻人,让很多年轻观众觉得,“江姐与当代的我们,其实并无不同”。

该剧也在戏剧界引发讨论,一篇评论文章说,《待放》还原了血肉更为丰满真实的江竹筠其人,这样的创作不仅是求新,也是为了在新时代更能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

邱海伦说,尽管红岩英烈的故事是70多年前的往事了,但放在今天不是没有现实意义。“在和平时期我们也会遇到困难,比如当下正在进行的疫情阻击战,同样需要有英烈的精神来激励我们”。

剧中的江姐也曾经迷惘,但观众也看到她一步步坚定信仰,看到她逐渐打磨不屈的精神。“这也提醒我们今天的大学生,要勇于走出舒适区,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选择,而不随波逐流。”邱海伦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