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书单
文史学者程羽黑
程羽黑的推荐
《西垂有声》,梁云著,三联书店,2020
本书以考古材料与《史记·秦本纪》相互印证,检讨秦史上的重大问题。作者思考缜密,如讨论秦人来源,一种流行观点认为清华简《系年》证明了秦人“东来说”,但作者反对这种武断,通过甘谷毛家坪遗址的发掘说明《系年》的说法不足为据。那么,作者是反对“东来说”么?恰恰相反,作者倾向于“东来说”,排除无效证据正是为了结论更加可靠。本书对“东来说”的论证颇具胜解,如俞伟超先生以秦人流行屈肢葬主张“西来说”,作者根据秦的上层贵族用仰身直肢葬,推测秦人可能是上层外来征服者和下层土著组成的共同体。在宏大问题上,作者的见解也启人深思,如秦始皇废分封而行郡县,传统观点认为出于李斯之议,作者则指出秦王室与殷商关系密切,而分封是周制,秦国一向没有周人的分封传统,可谓卓识。本书的附录访谈中,作者将秦统一中国归因于东方六国文化前后衔接,唯有秦“把旧的东西彻底扫荡,平地拔起一座新楼”,语气中隐有赞意,这种态度恐怕不为当代人文知识分子所喜,却是我喜欢本书的重要原因。
《最伟大的骑士》,托马斯·阿斯布里奇著,王顺君译,后浪出版公司,2020
本书是英国史上著名骑士威廉·马歇尔的传记。此公从小骑士奋斗成为护国公,辅佐五位英格兰国王,晚年更带头签署《大宪章》(第二次),一生经历极为传奇。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马歇尔作为贵族,始终以商人般的精明谋取最大利益。前两天看到一篇爆款文章,倾诉中产阶级的教育焦虑,资产千万也不敷使用——其实有一些焦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如花大代价让子女去学习所谓“贵族”(狭义的贵族早已边缘化,我们姑且把这个词宽泛地理解为上层精英)的技艺。贵族的本质是政治资本、经济实力、社会地位,而不是打高尔夫打马球这些游戏消闲用的技艺,后者只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但中产阶级往往会把虚荣看成本质去追逐,陷入莫名的焦虑,挤压分散了子女宝贵的时间,结果反而削弱了他们的竞争力,就像把野草当鲜花养,最后非但成不了鲜花,连野草强旺的生命力也丢失了。最好的贵族教育就是培养把握本质的能力、对抗挫折的韧性和强健的体魄,就像马歇尔拥有的那样,其他只是细枝末节而已。顺带一提,本书译笔流畅而准确,译者王顺君女士是我的好朋友,经历也极为传奇——空姐出身,靠自学掌握了德语和拉丁文,精通中世纪史。她是一位勤奋而专业的译者,买她翻的书不会错。
《鸳鸯六七四》,马家辉著,花城出版社,2020
这是一本小说,作者是一位名人。书写香港的往事,写人情世故极为通透。和其他香港小说一样,书中也有很多粤语。作为在香港住过两年的上海人,难免会比较当地的粤语文学和本地的沪语文学。在我看来,前者因没有方言的意识,不需刻意立异,落笔较为自如,后者则存了分别心,文字间终究欠了些自在。说得更清楚一点,这里的微妙差别,就是前者假定观众都看得懂粤语,作者能专心致志、滔滔不绝地讲故事,而不必分心于语言(本书的内地版为照顾读者,给粤语加了不少注释,但也没有全注),后者则强调自己是方言文学,面向懂和不懂沪语的读者,行文时既要特意表现沪语特色,又怕读者不懂意思而做解释,想得太多,难免手忙脚乱,小说就不容易精彩。这不仅是香港和上海的差别,也是珠三角粤语区和长三角吴语区的差别;不仅体现在小说中,也体现在影视乃至更广阔的文化领域里。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显然很不一样;语言只是表象,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值得读者思考。
《白色游泳衣》,徐皓峰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
本书是作者的中篇小说集。作者以写国术出名,风味极其独特。我认为他小说的独特在于大量证悟性的“知识”,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这些“知识”看似逸闻,充满神秘气息,极具概括力,给人一种搔着人心痒处的爽感,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一句话就能解决一大片问题。作者曾在一篇短文中承认,他笔下的这些“知识”都是文学创作,不过很多人确实会将此类“知识”付诸实践,比如最近名噪全国的一位马姓武师。收入本书的《白色游泳衣》,是篇难得的佳作,气完神足,浑然天成,以凯鲁亚克为线索,写非常时期的故事。我将此篇推荐给一个长辈,他说:“时光倒流五十年,我第一次读《在路上》(按: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大约是1965年,一本灰皮书。书中描写的自由旅行,令我产生向往之情。”他的家庭与小说中的女主角相似,看来作者是内行人。
文史学者贺宏亮。
贺宏亮的推荐
《天文与历法》,辛德勇著,三联书店,2020
钱大昕曾说,史家应先通官制,次精舆地,次辨氏族,否则涉笔便误。我想三者之外应该再加上天文。天文历法知识,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比今天高太多。十年前读黄一农的社会天文学论著,曾予我很多启发。辛先生这本《天文与历法》,是其新刊六册“读书随笔集”之一。谈生肖,谈节气,也谈天道和年号。无论哪个题目,例如“过年”,或者“中秋”,都会让我对以为是“自古以来”的看似常识的观念,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半月前,辛先生来成都方所书店讲座,本拟携此书去找他签个名,结果杂事一多就忘了。忘了就算了吧。
《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十年砍柴著,语文出版社,2020
十几年前,砍柴推出《闲看水浒》,我是把那本书和吴思《潜规则》一块看的,甚为叹服。今年读了这册《闲话红楼》,略感失望。砍柴的长处,是分析社会、山头、利益、关系、权谋,他对水浒的分析,视角独特,入木三分。这套方法施之于红学的某些方面,也颇有洞见。比如砍柴说全书只有一个真正的主人,就是阅读时可以感受其雷霆之怒和雨露之恩却从未露脸的皇帝。但砍柴在分析红楼中人情世故微妙处,却似有不逮。读砍柴论红,讲奴才如何炼成、主子身不由己,及边缘人的挣扎和归宿,感觉还是太“现实”、太“计较”了一些,离曹公关于人性的玄远之思,稍微隔了一层。
《题写名胜——从黄鹤楼到凤凰台》,商伟著,三联书店,2020
商伟这本书,小题大做,以小见大。他运用“深描”功夫,从几首耳熟能详的作品入手,讨论唐诗的互文风景和“影响的焦虑”,层层递进,波澜忽生。文字,比石头更加不朽,悠悠千载,影响至今。生在大唐真是幸福时代,诗人们跑马圈地,黄鹤楼成了“崔氏楼”,凤凰台则非李白莫属。老杜后来居上,取代宋之问占据了道林寺。每一处名胜,皆是诗人们的竞技场。面对老杜,晚唐诗人唐扶感叹“壁间杜甫真少恩”。我也只有跟着唐以后的历代诗人一起感叹,“余生也晚矣。”
近代史学者陈晓平
陈晓平的推荐
《溪畔灯微——社会经济史研究杂谈》,刘志伟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本书是刘志伟教授一系列文章、对谈录的最新结集,汇集了他对经济史、华南研究、历史人类学、全球史、数字人文的前沿性思考。文章追求严密,对谈则十分坦率,都可用益人神智来加以形容,不同领域的思考者可以各取所需。“华南学派”喜欢用结构过程(structuring)来描述明清制度演变,刘志伟数十年的思考也可以说是处在结构过程之中,也即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寻求更合理的解释模式。“华南学派”追求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对话,甚至也可以说试图以中国经验“改写”社会科学,他们的思考对其他“学科”的学者应该有所启发。
《王韬日记新编》,[清]王韬著,田晓春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王韬是近代新闻史、思想史上十分突出的人物。他的日记不仅文笔上乘,重要的是保存了他与各路人物交往的史料,记录了当时的茶楼酒肆、秦楼楚馆、物价、时代风气等信息,也袒露了他个人的思考、对人物的评价。日记有裨学术,在于学者可从多个方面加以利用。田晓春辑校的这个版本,比旧版似多出20多万字,新增部分价值较高的是1886-1888重返上海的三年日记,内中谈到著名才子文廷式“大言不惭,狂态如故,此等浮华少实之士,少见为妙”,反映他的见识已超越时流,预见到文廷式日后之败。令人惊喜的是,田晓春不仅对无年月的手稿作考订系年,还编制了十分详尽的人名索引,嘉惠学林。
《神探福迩,字摩斯》,莫里斯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0
作者把福尔摩斯“移置”到晚清香港,把真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编织到推理故事当中,让疍家女出身的鸦片商“红毛娇”、江湖大佬黄墨洲、混血儿买办何东出场,把中法战争期间香港会党密谋袭击法国军舰一事作推衍铺陈,可谓把握住了当时香港华人社会的脉搏。随着故事的推进,当年香港的警察制度运作、商业习惯、街区面貌、服饰用具、特色语言等等渐次呈现,设计极富巧思,叙述语言也清新可喜。疏漏也有一些,如《越南译员》一篇,事件因法国驻广州领事从越南请翻译而起,但故事发生时,法国领事师克勤已被张之洞驱逐出境。作为福尔摩斯在地化小说,最好能避免时间错置。故事可以虚构,背景则须真实。
近代史学者李学通
李学通的推荐
《帝国之裘》,[美]谢健著,关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这是一部获得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的新清史著作。作者利用满蒙文档案,为读者展现了清代生活在满蒙边地的猎户和乌拉生丁们,为满足君王和消费者对毛皮、蘑菇和东珠等特产的需求,投身于边疆资源的开发与贸易,从而改变了当地自然环境的历史过程。该书让我们看到全球贸易网络中奢侈品贸易引发的北方边疆环境变迁,以及背后的制度、意识形态原因,证明“历史上存在一个更宽广、复杂的世界,不是汉地而是整个清帝国”。特别难得并值得赞许的是,译者的专业水准和对满文资料的谙熟,且对原著中的错误有所纠正。
《官绅的荷包:清代精英家庭资产结构研究》,云妍、陈志武、林展著,中信出版社,2019
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贪官的和珅到底有多少家产?《官绅的荷包》给你最专业的回答。最专业的经济史研究者,利用最可靠的历史档案,考察年羹尧、和珅、盛宣怀们有钱以后如何理财,探究他们资产结构的一般特征及其规律,揭开清代这些著名官绅家族的资产谜团。该书堪称最吸引眼球的经济史研究专著。
《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读书人的憧憬》,赵妍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这是我2020年读得最认真的专业著作。家庭为什么会被问题化、沦为革命的对象?因为它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载体,自然也难逃近代中国国际竞争失败、传统政教体系崩溃“背锅侠”的角色。作者从近代中国读书人看待家庭的眼光的转变着手,分析造成他们激烈质疑传统价值并试图重新构建社会组织形式的宏观背景与个人经历,深入浅出,鞭辟入理。作者也一再强调近代家庭革命的深刻与复杂,家庭不仅是批判和革命的对象,其实也包含着建设进步。
程羽黑、贺宏亮、陈晓平、李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