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盲盒一月卖出超200万
昨天晚上8点,河南博物院淘宝店内,“考古盲盒”准时上线。
1分钟后,低价位段的三款商品变成“售罄”的灰色。
2分钟后,只剩一款还可购买。但旋即这一款也显示为灰色。
短短两分钟,600多件商品抢购一空。
晚上8:03,河南博物院网店的“考古盲盒”显示售空
日前到上海参加参加上海广播电视台《书声》2020年度文博盛典的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透露,这款商品从去年12月2日发布到月底,已售出超2万余件,收入逾200万元,每天晚上8点的线上发布基本“两三分钟就售光了”。
文创产品渐成文化场馆“标配”,然而一些“爆款”往往是价格便宜、简单贴上文化元素和标签的卡片、冰箱贴、钥匙扣等;那些富含文化因素的产品往往因为价格较高、需要理解门槛而乏人问津。
“考古盲盒”这一新兴爆款,能为文创产品带来哪些启示?
“考古盲盒”,火了!
“这款盲盒我已经入手6个了!你不掐点进去买,不可能买得到。”上海市民罗维虽然从未去过河南博物院,但这家博物院的网店成了他近期最常逛的淘宝店:“买过一个之后,简直欲罢不能。”
魔力何在?罗维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不久之前,他收到一个“考古盲盒”作为新年礼物。拆开一看不免失望——竟然是一个“土疙瘩”。不过随盒附赠的一件东西又立即吊起了他的胃口——正是传说中的“洛阳铲”。“看过网络小说《鬼吹灯》《盗墓笔记》的朋友,对这东西应该很有兴趣吧!”
“考古盲盒”配备“洛阳铲”
他开始照着说明挖开手中的土疙瘩,最后竟然扒拉出一枚铜钱:“分量十足不说,铜锈也像模像样。”不过等他上网查询才知道,自己“挖”出来的这枚“嘉祐通宝”是之前看的电视剧《清平乐》主角宋仁宗赵祯在嘉祐年间发行的,存世量大,在“考古盲盒”里也不稀奇。网上不光有人晒出各种各样的“考古”战利品,还有人直播“开挖”过程,人气很高。
罗维感觉“斗志”来了,又买了两件,开出了“生肖印章”和青铜鼎。欣喜之余,他又买进了三件:“河南博物院很会玩,明明是博物馆文创却做出了潮流玩具的感觉。”
这套“考古盲盒”跟一般的“盲盒”“潮玩”一样有“隐藏款”,最新的“隐藏款”是武则天金简;而且还有“连锁”奖励:集齐数量稀少的左右虎符各一枚,就能拿到非卖品大将军印章一枚,下一步则可凭印章获得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的妇好鸮尊。马萧林还透露,河南博物院的几件镇院之宝中,已经有两款进入了“盲盒”。未来集齐“国宝”的人,有望免费前往河南旅游。
凭借这一新鲜玩法,全国各地消费者纷纷“入坑”。马萧林介绍:“这批盲盒由洛阳一家公司制作,每天产量也就1000多件,每天我们线上投放600件,其余放在博物院线下销售,受欢迎情况出乎我们意料。”
重在“全过程”体验
如今市面上各种各样的“盲盒”早已不稀奇,河南省博物院也不是唯一开发“考古盲盒”的文博机构,凭什么“出圈”?
在河南博物院淘宝店里,“考古盲盒”仅评论就有超2600条,除了5条抱怨物流服务不到位,其余清一色地给出了好评。
“‘考古盲盒’不是简单地盲抽一件文物复制品,而是让消费者体验整个考古挖掘的过程。经历过这个过程,挖出来的文物无论是什么,大家都有种满足感。”上海市民刘斐告诉记者,“挖掘”时要先在外层包裹的“土块”上喷水,然后用“洛阳铲”挖开,挖出文物大概轮廓后,还要用刷子等工具进一步清理,让埋在其中的“文物”重见天日。
“据说姚明小时候的理想就是考古。我们真能参与考古的机会基本没有,但通过这样的方式体验一番也非常有趣。”刘斐告诉记者,跟“考古盲盒”的玩家们交流还会悟出不少门道:“比如下铲的时候可以从土块中间,这样可以估摸‘文物’体积,挖掘也更精准。”
网友晒出“发掘现场”
事实上,“考古盲盒”的门道还远不止这些,就连盲盒中的土,也是来自河南洛阳邙山的黄土。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土壤其实是这款“考古盲盒”的一大亮点,可以通过对土壤进行分析判断来确定埋藏“文物”的位置,“就算运气实在差,没开出喜欢的‘文物’,至少收获了一抔货真价实来自洛阳北邙充满千年古都文化气息的土壤。”
在淘宝的评论里,不少买家晒出了“挖掘”的视频,很多人是跟朋友、孩子一起完成整个“挖掘”过程。成功拿到“文物”还不算完,不少人不知文物的名字,客服会给予专业回答,一些人还会在网上查询相关信息:“又增加了不少冷知识”。
文创3.0,是回归“专业”
一个好创意,能带动博物馆的人气。
河南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考古盲盒”大火直接带动了其他文创产品的销售,上个月河南博物院的文创迎来线上销售高峰,成交额屡创新高。
不仅如此,河南博物院的官方微博曾在线宣布,粉丝量涨到7万时就进行“考古盲盒”抽奖,结果当天晚上10点粉丝量就突破这一数字,短短几个小时吸粉1万多名。
还有不少网友提出建议,比如将“土块”的外包装设计成展示盒,“挖掘”出的“文物”可以放在盒子里展示;有人建议可以组合成“盲盒礼包”,一个礼包包含十个盲盒,其中至少一个“传说级”文物;还有人则认为可以模仿日本的玩法,每月指定某种文物提前开出概率,逢年过节时推出限定礼盒……
网友评论中,有人为了解自己“发掘”的“文物”去了解背后知识
“因为这款盲盒,去河南博物院会是我的下一个旅行目标。”罗维近年走过国内不少博物馆,消费过不少文创产品,从原先的“新鲜”到后来渐渐“疲惫”。“最早的文创就是‘贴牌’,把馆藏文物的图案直接用在某些日用品上,设计简单,价格便宜。后来的文创进阶到‘跨界’,比如跟品牌联名、把文物元素放进游戏等等,但距离文物越来越远。”
刘斐也觉得目前市面上大量文化场馆文创“很无聊”:“要么千篇一律,要么跟文物没什么关系,更不用提能促使消费者主动了解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在不少文博爱好者和从业人员看来,随着考古工作受到重视,加之近年来《国家宝藏》等文博综艺节目热播,唤醒了不少年轻人心中的“考古探险梦”,也让专业知识得以普及。
不少人有“考古梦”,但能圆梦的人少之又少
“‘考古盲盒’大火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马萧林认为,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专业的“考古发掘”从被动学习变为有趣的主动探索,能让更多年轻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罗维说:“未来的文创3.0,一定是回归‘专业’。”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