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余件山西民间传统银饰亮相山西青铜博物馆
山西省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勤俭不华。明清时期,晋商崛起,随着民间财富的积累,老百姓穿金戴银的风气逐渐浓厚。无论富裕人家还是寻常百姓,拥有银质首饰在当时十分普遍,时人评“靡然向奢”“金银满头”。
1月26日,600余件各时期山西民间传统银饰亮相山西青铜博物馆,这些展品主要来自山西博物院,山西地质博物馆、晋国古都博物馆及私人藏家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作为该馆的迎新春特展,一件件历经岁月打磨、依然熠熠生辉的银饰精彩诠释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
图为一张姓人家在民国九年(1920)全家福,多人脖子上都戴着银饰
展览分为六大单元。第一单元作为铺垫,着眼对世界范围内人类用银的历史进行简单梳理和回顾。作为金属、货币或饰品,银自被发现起,就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到明清民国时期,银饰除了象征财富,更多地,则是寄托了人们希望多子多福、祛病消灾、平安喜乐等美好愿景。
第二至五单元为展览主体,聚焦明清至民国时期山西地区种类丰富、花样繁多的传统银饰,按功能分为头饰、项饰、挂饰及手饰等四个部分。其中,四股钗、“双尖”大扁簪、宫锁、蝴蝶锁、葫芦形银事件儿等极具地域特色,集中反映出山西人实用和扮美并重的审美取向和大气厚重、精于细节的“晋工”制作水平。“晋工”银饰喜用高浮雕、深踢地,善以烧蓝、点翠等强化装饰效果。在图案上,花鸟、人物、动物、文字、戏曲故事等无不俱备,尤其人物开脸,寥寥数刀,眉眼皆动,独具特色。
图为本次展出的山西传统银饰
最后一个单元展示山西银饰制作和装饰工艺,能工巧匠将银饰装点得五彩斑斓、华丽无比。其中,鎏金、烧蓝、点翠等工艺尤为出色。展示中穿插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观众可直观感受当时民间佩银、制银之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山西当时的民风民俗和经济发展。时至今日,银饰并没有退出人们的生活,随着古代传统技艺和现代技术的融合,其独特的魅力依然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20日。展览期间,“传统银饰知多少”微课堂、“饰美人生”镂空画和“恋恋银风”创意涂色等自助体验活动也将在线上陆续推出。
图为展览现场
(图片由山西博物院、山西青铜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