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这些考古人很“轴”

2021-01-27

山东一处考古工地航拍韩春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要求,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

这条新闻发布后,笔者的微信朋友圈“沸腾”了。文化和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等纷纷转发朋友圈,直呼“激动”“高兴”,为了考古得到愈发的重视,为了文化得到愈发的重视。按理说这时,最该发朋友圈的该是考古群体。笔者的很多微信好友是全省各地的考古人,但“发圈”的很少。倒不是说考古人们不激动,而是他们似乎没有“发圈”的习惯,常年累月见不到他们的一条朋友圈。由此就联想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似乎“不发圈”更符合他们的气质。

山东部分地区,形容人脾气犟、执拗,喜欢用“轴”这个字。比如说身边一个人不听劝,喜欢钻牛角尖,人们就说“这个人太轴”。这几年通过与考古人打交道,认为用这个词形容他们挺合适。

大概6年前,某地组织了一次媒体集中采访,对象是一处考古新发现。考古工地看完,记者们提出看看展品。负责的考古队长说,展品都在住地。于是大家就去了住地,这是位于考古工地不远处一个村子里的民房,六七位考古队员租住在这里。打开屋门走进去,记者们一阵惊呼,倒不是看到了什么珍贵文物,而是堂屋的一角整整齐齐码了十几层啤酒瓶,十分壮观。考古队长笑笑,说大家别介意,兄弟们在这乡下,晚上没啥休闲活动。从工地回到住地,除了整理文物碎片,剩下的爱好就是喝点酒了。那次采访回城的路上,一位记者说道:“在村里要是不介绍,感觉考古人和农民工没啥区别。”

是啊,外表上能看出啥区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穿着一身不知哪里淘换来的学生军训服,整天穿行在这个墓那个坑。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不是邻居,而是不会说话的文物。可以说他们的生活“很惨”,但他们乐在其中。

今年初,笔者又参加了一次考古主题媒体行。考古工地在田野深处,昨夜刚下过大雨,道路泥泞,记者们远远下车,脚上套着塑料袋往工地行进。走在前边带路的,是这个工地的负责人。有记者问:“您应该干这行几十年了吧?”初春的雾气中,这位带路人回过头,露出黢黑的面孔,和缺乏打理的头发,腼腆地说道:“我研究生毕业才5年。”

这位工地负责人说,考古这个活儿,就是“常年面壁”的差事,耐不住寂寞的人,干不了。但是也有乐趣,一旦任务完成,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那是比挣多少钱更开心的事。

句句大实话,充分反映了考古人的性格。

笔者还听过一件事。说有一年,上面这位考古人承担了一项考古任务,时间紧张。手底下人劝他,说上面定的目标太着急,咱不可能完成。这位考古人说,既然布置了任务,自然有所考虑,而且是牵涉多部门配合的事,咱不能拖后腿。后来的结果是,这个考古队经常是早上天不亮出去,到了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去,加班加点完成了考古勘探,为重大工程的进行提供了保障。工作顺利结束那天,这位考古人嚎啕大哭,有同事看到他双手都被“洛阳铲”磨破了。图啥呢,这么逼自己?山东考古领域的一位负责人说:“考古的就这样,不轴没法干。”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