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李清照晚年最经典之词,开篇凄美哀婉,堪称绝唱,后人再难写出

Image 2021-01-27

明朝大才子杨慎在《词品》中盛赞李清照,说,

“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一、背景

李清照的出身,令人羡慕。她的父亲,叫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至礼部员外郎,妥妥地朝廷要员;她的母亲,是状元王拱晨的孙女,自小便学得琴棋书画,尤其擅长诗文。

无疑,出生在这种家庭中,李清照从小便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耳濡目染、父母熏陶,给李清照奠定了才女的基础。文学艺术上的熏陶,更让女性本就敏感丰富的内心,变得更加细腻秀美。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生活地无忧无虑、幸福无比,“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充满了天真与可爱。在李清照年芳十八,正值青春灿烂的时候,她嫁给了博学多才的赵明诚,夫妻之间,琴瑟和谐,恩爱无比。赵明诚是宋代的金石学家,一生痴迷金石学,在丈夫的熏陶下,李清照也喜欢上了这些东西,夫妻二人,都是名门望族出身,几年间,便收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可以说,如果没有战争,她将会一直生活在翰墨书香之中。

但,靖康之变,金兵铁蹄南下,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和命运,李清照,无疑也身在其中。金朝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之后,掳走了徽钦二帝,康王赵构仓皇南下,在南方成立了南宋小政权。李清照夫妇同其他人一样,携家带口南下避难,但在南下途中,夫妻二人呕心沥血收集的金石名画,被盗的被盗,被烧的被烧,半生心血,转眼间荡然无存。

更加不幸的是,南渡刚只三年,李清照的丈夫就去世了,46岁的李清照,开始了更加孤苦和悲凉的生活。生活的贫困,婚姻的不幸,国破家亡的打击,让李清照的身心备受摧残,在国破家亡和背井离乡的环境中,李清照度过了她下半生的悲凉生活。

相比于士大夫阶级对于亡国之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李清照作为女性,其视角更为丰富,国破家亡,是她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所以她的作品,更加深沉和感伤,她将自己个人的愁怀与国家、时代紧密联系起来,更能反映普通百姓的普遍情绪和愿望,因此极具社会意义。

李清照晚年的绝唱《声声慢》,便是这样一首佳作。这首词,开篇连用14个叠字,这在词史上,是不多见的,连用叠字而不觉滞笨,更是非常人所及,正因为如此,李清照的这首绝唱,让后来的人一模仿便成了东施效颦,正如明代茅映《词的》卷四中所评价的:“这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

二、词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声声慢》开篇便先声夺人,一连使用七组十四字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写法,不仅在词中少见,即便是在诗、曲、赋中,几乎也是绝无仅有的。一般这样写,很容易显得啰嗦滞笨,但李清照这里,不仅毫无这种感觉,反而极具音韵之美,细细读来,犹如大珠小珠落满玉盘,徘徊婉转,凄楚悲凉,让人黯然伤神,一种莫名的愁绪在空气中弥漫,可谓余味无穷。

一片伤心的心情,再加上乍暖还寒的天气,让人失眠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睡不着,就更加痛苦,因为入睡之后,短暂的痛苦会消失,但现在,却毫无办法,于是词人披衣起来,想要喝一点酒暖暖身子。

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三五杯淡酒下肚,却仍然抵不过这强劲肃杀的寒风,就在这凄冷之中,突然一声孤雁的悲鸣,唤起了词人更加伤感凄厉的心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孤雁悲鸣,令词人想起了什么?是老年失偶,孤孤单单吗?是余生将要独自面对万水千山、浮浮沉沉吗?在这胡思乱想之中,词人的眼泪逐渐迷离了视线,仿佛看到自己化身为那只孤雁,难怪词人奇思妙想,说是“旧相识”呢!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真令人无限伤感。

词人看了很久,听了很久,也想了很久,后来,她的视线转向庭院,看到“满地黄花堆积”,满地菊花堆积在一起,词人这才惊奇地发现,“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些残菊,已经憔悴不堪,也打不起采摘的兴致了。要知道,词人当年,可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呵!在低沉中仍有赏花采花的雅兴,可现在,再也没有这种心情了!孤独一人,承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与煎熬。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手持淡酒,面对孤雁、残菊和阴沉的天气,词人将怎样熬到黄昏的到来呢?要知道,越是孤独,时间就越慢,词人一个“黒”字,可谓炼字的精髓,将这种感觉,描绘地淋漓尽致!

终于,黄昏到了,天暗了下来,可以躺在床上了,可室外,却又下起雨来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在梧桐树叶之上,一滴一滴,更增愁绪,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声声,一叶叶,空阶滴到明,词人今夜,怕又要失眠了吧?

于是这无以复加的愁情,已经超越了“愁”字,不是语言所能描绘的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再凄美的语言,都无法描绘内心的凄凉心境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诚然是绝佳之句,但其愁情,尚能描绘,李清照这里,却已非笔墨所能描绘了!

前人论及此词,多言开端三句十四字的叠字最是特色,这一点诚是,但如果只注意到这一点,却未免失之片面,概括来说,起码有三点,能令此词在词坛之中,成为上上佳作。

三、特色

第一,是叠词所创造的悲凉气氛。

开篇14个叠字的反复吟唱,是词人经历了人生苦难之后,反复寻找希望未果后所落下的感受,三句话有三种情绪。

开头“寻寻觅觅”四字,是第一层,也是词人的精神状态,她心神不宁,左顾右盼,竭力寻找生命希望的过程,这种恍惚的神情,在之后的句子中进一步加强;“冷冷清清”是第二层,也是环境的层面,秋凉天气,配着恍惚寻觅的低沉心情,带给人的感受,便是冷清、孤独;第三层“凄凄惨惨戚戚”是心境,更是情绪,凄凉、痛苦、悲戚。精神、环境、心境三个层面烘托之下,那种字字皆愁的凄凉,引起读者共鸣。

第二,是意境渲染的悲凉情绪。

中国古典诗词中,会有一些特定的意象,承载了独特的意境心绪,在增加词味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烘托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

此词之中,词人以低沉的天气和情绪为背景,用淡酒、断雁、菊花、黄昏、梧桐秋雨等典型意象,极力铺叙和渲染那种无法排解的愁情。酒入愁肠,断雁叫西风,物是人非的无奈愁情和孤独心境,令人叹息;满地黄花堆积,也无人摘也无人赏,正如飘零的词人,只能随风飘荡,饱受摧残;梧桐细雨,在黄昏中点点滴滴地落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本就凄美,现在更有细雨敲击,一声一叶,像是敲打在词人的心上……

第三,是直抒胸臆的孤独慨叹。

《声声慢》一词,虽然主要是以景衬情,极力铺叙愁情,也多以意象进行烘托,但是在字句之中,还有一些直抒胸臆的直白语,比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等。

当然,虽是直白,却并不乏用字的精炼,比如一个“黑”字,便被古人评为“绝妙”,这是因为,此字突出了词人的真实情感,写出了她的切身感受,是词人最真实的生命体验,无数悲情,尽在这一个字中写出。而末句以愁结尾,戛然而止,更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将那种无法诉说的悲凉与愁苦,全抛给读者,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声声慢》一词,虽然是李清照的个人生活感受,但却是在家破人亡、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的大背景下写出的,有了这样的时代依托,也让这首词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更加丰富,李清照晚年这首满是凄苦和悲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