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文物|西汉时期的龙虎精神——彩绘龙虎纹陶壶
彩绘陶又称烧后彩绘陶,是历史悠久的陶瓷艺术品。彩绘陶指将陶胎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与在陶坯上画彩、彩料和坯体压磨在一起、经高温焙烧而成的彩陶不同,彩绘陶的色料附着性不牢,花纹受潮或经水容易脱落。彩绘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常用的色彩有红、黑、黄、白、赭等,色彩绚丽,因绘制后不再烧彩,所以彩绘极易磨损脱落。
彩绘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唐代彩绘陶已走向衰落,仍延用的器形主要有塔形罐、卷沿罐、盆、碗等。唐以后彩绘陶不常见,彩绘花纹潦草简单,至明代消失。
彩绘龙虎纹陶壶杨晓君摄
彩绘陶主要是在泥质灰陶上作画。战国、秦汉时期是彩绘陶发展的繁荣时期,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墓葬中常陪葬彩绘陶。壶、豆、盘及鼎、尊的盖等几乎通体绘彩,颜色丰富,纹饰复杂。如洛阳汉墓出土彩绘陶壶,以红、白、黄、赭色在壶的不同部位分层绘出宽带纹、锯齿纹、绦坟、云纹、双线三角纹、圆点纹,构成上下连接通体的图案,颜色搭配协调,纹饰布局紧凑合理。此时期彩绘常见纹饰还有S纹、雷纹、蛇纹、虎纹等,特点是周身布满纹饰。
1953年出土于河南洛阳烧沟汉墓的彩绘龙虎纹陶壶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彩绘龙虎纹陶壶,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期文物,陶壶通高48.5厘米,口径18.8厘米,底径18.1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彩绘龙虎纹陶壶局部杨晓君摄
此陶壶直口、扁圆形盖,盘形口,长颈束腰,溜肩鼓腹,肩腹间有对称模制铺首,圈足。壶身及壶盖彩绘各种不同的纹样,其中盖上彩绘青黄相间的流云纹,腹中上部彩绘作奔腾状的青龙、朱雀、白虎,其余部位彩绘三角形纹、锯齿纹和菱形纹等。均以墨勾绘,涂朱、白和青彩。为西汉晚期风格。
彩绘龙虎纹陶壶局部杨晓君摄
彩绘陶主要用作随葬明器。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彩绘陶还大量用于随葬陶佣。秦始皇陵及西汉杨家湾大墓出土上千件兵马俑,均施有彩绘,只是施彩方法不如器物描绘仔细,而是整片涂抹,追求整体效果。其纹饰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及人物纹等,富有生活气息;其色彩以对比强烈的红与黄、白与黑互为主宾,混合使用,装饰性很强。
彩绘龙虎纹陶壶杨晓君摄
而陶器上的龙虎则是西汉时期常见的图案造型,龙虎一个是升天入海、高蹈出尘的造化精灵,一个是一统丛林、威猛无双的百兽之王,又是什么时候成为“组合”的呢?目前所见最早的龙虎图像组合实例——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蚌塑龙虎可谓其萌芽。图像往往随时代更迭而沿承,商周青铜器上也有此图像组合,商代龙虎尊。不过相较而言,先秦的图例较为零散随意,入汉以后,这对图像组合才蔚为大观。汉代艺术有一个特点,因为年代久远、且不具备后世艺术品如书画所需的制作条件,它多以墓葬为依托、得以保存流传下来。龙虎图像组合在汉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陶器、铜镜、雕塑等各种材质和形制的器物上都有出现。
在两汉定型的龙虎图像组合,由多种视觉形象材料所呈现,共同营造出一种可视性强、富有寓意的氛围。龙虎图像组合不仅抚慰着汉代人关于死后灵魂所处与所归的恐惧与不安;而且更因其造型独特、想象雄奇、寓意丰富又不乏浪漫色彩的特点,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坐标之一。此类图像经受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与拣练,流传至今,感召着一代代华夏民族的后人,沉淀为我们民族基因中共同的情感记忆与精神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