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佩玉可以有多讲究?行动间碰撞的玉声还要节奏感?

2021-01-25

古语有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没什么必要的话,一般玉是不会离身的,这不是古人爱美之心作祟,而是因为,这一条是很严肃的礼仪制度,就是因为这种礼仪制度,所以才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男子佩玉的风气。

孔夫子讲过:“古之君子必佩玉。”按照孔子的观点,这个君子并非只指布衣百姓,应是指上自天子王侯,下至达官贵人的社会上层人物。先秦典籍中的“君子”就是多指“君王之子”,强调地位的崇高,是后来“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所以才有历代文人高士以君子之道自勉的行为规范。

天子用全佩,贵人也身必佩玉。但这个佩玉并非是单件,而是多件的组佩,并且在玉材和编绳上都非常考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玉藻》对佩玉的玉材选用和色彩搭配就有一段特别的叙述:“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士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

“组绶”是用来串玉饰的一种丝带。这句话的意思是规定天子以白玉为佩,用黑色的丝带相贯;公侯以山玄玉为佩,用红色的丝绳穿系;大夫用水青色的玉为佩,必用纯色的丝绳穿挂;士子用瑜玉之佩,需用杂色丝绳穿系;士用美石作佩,应用赤黄色的丝绳相贯。这其中的等级概念是不言而喻的。

西周 | 三璜联珠玉组佩

战国 | 青玉龙

佩玉除作为等级的标志外,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比德于玉”,也就是作为君子道德的象征。《礼记·玉藻》有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佩玉行走时,必然牵动身上佩戴的玉饰互相碰撞,发出声响,而这种声响也是有讲究的。优质的玉石敲击时,声音天然悦耳清扬,这也是玉石备受人们喜爱和重视的原因之一,再加上制作成佩玉时都被磨成了薄片,所以碰撞时发出来的声音非常优美,可以达到有如乐曲中的徵角宫羽之音。古人以玉比德,故佩美玉、奏美乐,以诩美德,这也是一种创造。

战国 | 玉组佩

明代 | 玉组佩

而且礼仪制度对于人的动作要求是很严格的,一套玉佩悬挂于身,也只有随着连贯、均匀、协调的步伐,才能形成优美的乐章。当然这样走非常美,也是非常累的,但古人依然乐此不疲。而且佩鸣之声还有另一种重要的含义,就是以此向上天或君王表示自己的忠诚、虔诚之心,这也是向统治者表示尽忠尽节的一种形式。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句话看着简单,但究其历史背景下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佩玉在古代也是一种政治行为,佩玉的本质在于借助于人身的装饰赋予一定的政治含义,无怪乎佩用玉器也要列入国家典制当中。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