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匠心传承
马鞍是全套马具中继马嚼和缰绳之后最重要的发明。在没有鞍的时代,人们需要骑跨于裸马的背上,仅靠抓住缰绳或马鬃并用腿夹紧马腹使自己在马匹飞驰的时候不致摔落。
但这种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长时间骑马容易疲劳。其次,如果没有马鞍,起到固定位置的作用,乘骑过程中会有从马背衰落的危险。
蒙古族素以“马背民族”著称于世,无论是征战还是出行,马都是他们须臾不离的伙伴。
蒙古族人爱马,喜欢用马鞍装饰马,每当制成一副好马鞍,都会请亲朋好友共同祝贺,祝贺的人们也会手捧哈达唱赞歌祝福。由此而形成了蒙古族独特的马鞍文化。
蒙古族的马鞍文化
蒙古族制作马鞍历史十分悠久,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时候在没有工具工匠的条件下,就把一块皮子披到马背上,当作马鞍,经过千百年的锤炼,蒙古族马鞍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马鞍的产生在北方草原文明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的使用伴随着蒙古人的生产生活,从远古走到了今天。从十三世纪开始,蒙古族各部落靠着马的力量去统治世界,那么马背上有马鞍子,这样才能在马背上活动自如,比别人更强。
马鞍的制作工艺
马鞍子制作工艺程序多,要求高,它是由鞍架、皮具构成,采用雕刻镶嵌等工序制成。因此,小小的一个马鞍,需要由木匠、银匠、皮匠、铁匠、漆匠们共同制作完成,色彩斑斓的绘画,金银的镶嵌饰品,精巧的编带,各具风姿又浑然一体,简直是精美的手工艺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马鞍子在蒙古人心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蒙古族马鞍制作技艺集木工工艺、金属工艺、刺绣工艺和皮件编织等独特工艺于一身,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克什克腾旗生产的马鞍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地处漠北草原,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生息之地,马鞍制作历史悠久,百余年来,克什克腾旗生产的马鞍一直以坚固美观闻名于内蒙古地区。
克什克腾旗制作的马鞍从选材、做工到样式,都根据骑者的特点而量身设计。每副马鞍用四块木料,多采用桦木,两块凸形的叫左鞍板和右鞍板,两块U形的叫前鞍鞒和后鞍鞒。
手工砍制的马鞍子不依靠任何电动工具,制成品兼具力学、结构学和美学的原理,是蒙古族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骑乘马匹的人数越来越少,鞍的实用功能减弱,逐渐成为艺术品或装饰品。
01
02
03
2009年2月,克什克腾旗蒙古族马鞍具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一批赤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6月,被列为第二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由于这项技艺的制作流程复杂,必须积累一定的经验,现在已濒临失传。希望在保护这项手工制作技艺的同时,也能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