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向前进,向前进”
▲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
2020年底,中央芭蕾舞团半个世纪前创作排演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浙江杭州大剧院上演,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2021年1月21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上海保利城市剧院演出。3月8日,这部芭蕾经典将再登首都舞台。芭蕾舞原本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上世纪60年代经过中国第一代芭蕾舞艺术家精心的创作打造,《红色娘子军》成为一部中国芭蕾经典作品,屹立于舞台50多年,先后演出了数千场,成为中国芭蕾舞迄今为止不可多得的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之一。
回顾这部作品的创排历程可见,中国第一代芭蕾精英们当年以国外经典艺术为依托,大胆融入中国革命故事,以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作出一部有血有肉的中国题材的芭蕾舞剧,这一举动在世界芭蕾舞界都是一大改革创新,为世界芭蕾舞坛创立了中国芭蕾流派。也正是有了《红色娘子军》,一大批中国题材的芭蕾舞剧50多年里不断涌现。而《红色娘子军》经过50多年的淬炼、打磨、提升,依然在观众心中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红色娘子军》的演员成长了一拨又一拨,“娘子军”走过的道路风雨兼程,但是由于这部作品从创作初期就有这一个信念——为中国芭蕾打造一部全新的、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芭蕾舞作品,因此,经历数千场演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依然常演不衰,其中的创作和演出的经历值得好好总结和学习借鉴。
创作扎根人民群众之中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从1964年9月下旬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到现在56年多的时间里,共演出5000多场,深受观众的喜爱。尤其是该剧1970年被拍成电影后,这部作品就更为家喻户晓,甚至当时有很多基层文艺宣传队都以演出《红色娘子军》为荣。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外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国外的优秀芭蕾舞团纷至沓来,而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被称为“一红一白”之一的《红色娘子军》依然是大家最为喜欢的芭蕾舞剧,足见这部作品超强的生命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之所以在50多年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该剧最初的创作方向有很大的关系。1963年,周恩来总理看完中央芭蕾舞团的前身——北京舞蹈学院实验芭蕾舞团演出的俄罗斯芭蕾舞《巴黎圣母院》时指出:“你们可以一边学习排演外国的古典芭蕾舞剧,一边创作一些革命题材的芭蕾剧目。”于是,我国第一代芭蕾人就开始研讨用什么样的题材能够反映中国人民革命历史,提出了将当时上映的、由梁信编剧和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改编成为芭蕾舞剧。说实话,这个想法在当时有多大胆是中国芭蕾人现在想起来都感到骄傲的,因为在《红色娘子军》之前,中国芭蕾虽然有一部舞剧《鱼美人》,但主要还是演出西方古典芭蕾舞剧,特别是俄罗斯经典作品。因为当时中国芭蕾诞生时间不长,主要学习的是俄罗斯流派,而俄罗斯的经典芭蕾中大部分作品是王子与公主的故事,是浪漫的爱情,而当时十分受欢迎的电影《红色娘子军》所反映的内容与西方经典芭蕾相反。《红色娘子军》讲述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琼花为代表的中国妇女为反抗压迫、追求自由解放,参加红军,从一名苦大仇深的农村姑娘,逐渐转变成一名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娘子军战士的过程。但是就是这个题材最贴近中国普通的观众,因而使得这部作品50多年来都受到观众的喜爱。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作方式是深入生活的,在确立了改编《红色娘子军》为芭蕾舞剧后,主创人员没有拘泥于原电影的故事情节,而是深入海南岛走访老红军战士。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编导之一蒋祖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体验生活为后来的舞剧结构和动作设计起了很好的作用。第一站是椰林寨,我看到一棵椰树,树干先是向上长了几十厘米,又向水平方向长了一段,最后向上顽强地立起来。我想大概是椰树小时候被强风吹倒所致,椰树那种拼命向上生长的韧劲不正是琼花精神的写照吗?”这个细节带来的灵感后来被蒋祖慧用到了琼花“逃跑”的独舞中。当然,《红色娘子军》的创作打破了古典芭蕾在排练室里编排的惯例,主创人员深入海南岛参观纪念馆,采访老战士,大家把采访心得融入到舞剧的编排中。于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不仅加入了很多民族舞和中国古典舞的元素,更加入了军事动作,芭蕾舞台上第一次有人拿着枪射击,拿着手榴弹投掷。“五寸钢刀舞”“黎族舞”等民族特色浓郁的舞蹈也被搬上了芭蕾舞台。更为重要的是,当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主创将上世纪20年代中国被压迫、被剥削的女性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与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从最初的创作到现在历经多次修改,从最初上演时的版本中还带有更多电影的框架,到后来修改得剧情更流畅、主题更突出,很多修改都是在演出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听取专家和观众意见后进行的。然而,无论怎样修改,该剧的主题立意没有变,一以贯之演出了半个世纪,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
演“兵”怎样像“兵”
说到《红色娘子军》50多年的变迁,不能不说到主要演员的变迁,特别是扮演琼花的六代演员。1964年中国芭蕾才刚刚起步,能够完成对芭蕾艺术的重大革新,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一代琼花的扮演者白淑湘,也是中国第一位“白天鹅”。在《红色娘子军》之前,白淑湘主演的《天鹅湖》已经为当年芭蕾爱好者所熟知。而《红色娘子军》与《天鹅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剧目,一个柔弱纤细的天鹅,一个苦大仇深、勇于反抗的农村妇女,白淑湘扮演琼花可谓是一次极大的挑战。而白淑湘通过对角色的揣摩、通过参加军训,把自己锻炼成刚毅坚强的中国女性。
《红色娘子军》的编导之一李承祥认为:“白淑湘对这个角色的确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应该说,白淑湘个人的个性和琼花这个人物是比较接近的,她有一种天生的刻苦、抗争的精神。”薛菁华因为在芭蕾电影中扮演琼花而广为人知,其表现出琼花硬朗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受观众喜爱。而冯英是1992年中央芭蕾舞团复排《红色娘子军》时出演琼花的。在复排前出演过琼花的演员应该说是对中国芭蕾起步时期有着贡献的艺术家,包括白淑湘、钟润良、赵汝蘅、郁蕾娣、薛菁华等,她们在不同程度上对琼花的塑造起到了奠基作用。到了冯英和张丹丹出演琼花时,中国芭蕾在国际上有了一些影响,她们的舞蹈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时候琼花的扮演者在原有规定动作上加入了自己的技巧,让角色更加光彩夺目。而李宁、孟宁宁、张剑、金瑶、鲁娜、侯爽等后来几代琼花的扮演者不仅踩着巨人的肩膀完成了对琼花的解读,更是用现代人的视角看待琼花,表演的琼花更加人性化。
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大量的群舞也是与西方古典芭蕾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包括许多娘子军队列、打靶、投弹以及战场杀敌的场景。这些场景要求演出《红色娘子军》的演员们要演“兵”像“兵”,要过军训关,这也是此前芭蕾舞演出完全没有的要求。当年第一代娘子军们参加军训体验生活,很多动作就是在军训中和军训后创作完成的。后来,所有演出《红色娘子军》的芭蕾演员在演出前都会过军训关。演“兵”就得像“兵”,女兵形象呈现在芭蕾舞台上,这在世界芭蕾舞界是独一无二的。
魂不变、根未移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国芭蕾的经典之作,之所以能够常演不衰,是因为其创作之初就深深扎根在群众之中,深受中国普通百姓的喜爱,同时,也让西方观众感到震惊。该剧不但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芭蕾的印象,同时,也以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女性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进入21世纪,该剧还曾经到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在时隔50多年的今天,再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当下和未来的艺术家都能从该剧的创作中得到启迪。
创作就要全身心地投入,这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历代创作和演出人员最深的体会,当年如果没有李承祥、王希贤和蒋祖慧等主创人员深入生活,大胆将中国的民族舞蹈元素融入芭蕾中,大胆地将中国历史上女性生活元素融入芭蕾中,全身心地深入海南挖掘、采撷娘子军生活的细节,就不会有《红色娘子军》50多年演出依然受到观众喜爱的盛况。如果没有从最初创作开始就要求演员们过军训关,也就没有到现在演出风格不变的超稳定性,这些都说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排半个世纪以来魂不变、根未移。
在上世纪70年代,有一张薛菁华扮演的琼花出逃后独舞动作的剧照受追捧。很多普通百姓都知道,那个动作叫“倒踢紫金冠”,这原是京剧中的一个动作,在把《红色娘子军》搬上银幕时,李承祥和薛菁华把这个动作移植到芭蕾舞中,而后又拍了剧照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然而,作为一个舞蹈动作的术语被百姓广为知晓,这还得归功于那时候出版的关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文字加剧照的剧本,将剧中每一个动作都做了标注,使得那些基层宣传队都可以依照这个进行排练。于是,“倒踢紫金冠”成了琼花的标志动作。一个芭蕾动作在全国人民心中影响之深,说明人民群众对这部作品热爱的程度,这是超越时代、超越历史环境的存在。现在,如果提起芭蕾动作,一般人知晓的芭蕾术语,除了《天鹅湖》中黑天鹅的“挥鞭转”,就是《红色娘子军》中的“倒踢紫金冠”了。
一部作品能够流传开来少不了独特的标志性元素,对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而言,除了“倒踢紫金冠”,一些标志性的音乐旋律和舞蹈亮相也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等,再比如“常青指路”的亮相和“常青就义”场景。这些经典旋律和经典场景都是《红色娘子军》所独有的。
全身心投入、扎根基层、潜心创作、勇于创新,这些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一笔丰厚的财富,值得今天和未来的创作者学习和借鉴。
2021年1月21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向前进,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