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蓝:广东画院下一个60年有望成为感叹号
广州市白云新城画院路1号,一处极具岭南特色与中国风范的文化建筑拔地而起,与不远处的白云山遥相辉映,这正是刚刚启用的广东画院新址。
一间间独立的画室错落于盈盈水池之间,契合“清泉石上流”的设计理念,又不失简洁明快的现代感。新址的建成凝聚了广东画院历任老院长及其所代表的几代画院人不懈的努力。“我只是走了最后一米,连最后一公里都称不上。”林蓝多次强调。
名门之后的林蓝,一步一脚印,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到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从少有的女性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到广东画院院长。这位女院长是个“艺术改良派”,一直坚持“精神传承,形式创新”的理念与传统美学做精神对接。作为广东画院的新掌舵人,她对广东画院有着自己的蓝图,并且为这心里的蓝图做着战略性实施。
广东画院新址
一位“新兵”院长的日常
两个关键字:“庆” 、“励”
缓步走入办公室,坐下来,林蓝才得空喝上一口热水。在开始我们采访之前,她已经不间歇地接待了两拨观展团队,近3个小时的全程导览讲解,却看不出她脸上有一丝的疲惫。心里不由地对这位女院长多了几分佩服。
“广东画院新址启用暨优秀作品展”展览现场
画家林蓝从广州美院调任广东画院已经近两年了,本来觉得去画院更有时间画画的林蓝却发觉画院也是事务繁多,尤其是这两年广东画院碰上了一系列的特别之年:广东画院6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疫之年、新旧址交替之年……各种主题创作和院庆展、新院落成展等络绎不绝。
林蓝用两个关键字总结了自己到岗画院的这两年:“庆”与“励”。
“2019年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有幸能遇上画院60大庆!”谈起过去的2019年,自谦为画院新兵的林蓝脱口而出的便是筹备工作贯穿了2019年一整年的广东画院建院60周年大庆。林蓝回忆道,无论画家、理论家,抑或专业、行政人员,不分头衔、年龄,画院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成为院庆的投入者、服务者甚至搬运工等。“就连关山月先生不常见的原作,这次也特意从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里借出两幅供大庆展出。要知道,这些珍贵的作品不轻易展出一次。”短短十几天的展览,总计观众超过十万人次。
“广东画院建院60周年优秀作品展”展览现场
2020年的关键字则是“励”。“励,既是鼓励,也是激励。老一辈艺术大家为我们作出了为艺为人的榜样,激励着代代艺术家不断接力,不断向前。”林蓝直言,画院六十甲子,是一个新的起点,“院庆大展是句号更是逗号,是画院发展历程中一个点。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应以此作为新起点再出发,永远在路上。”
广东画院经历了与时代同步的各种洗礼,其中有欢欣的诞生,有蹒跚的起步,有激情的创作,有风雨的考验,有转型的焦虑,有改革的探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作为一位“新兵”院长,林蓝深感肩上的公共责任和社会使命,确需步步为营。
“广东画院新址启用暨优秀作品展”展览现场
有了大楼,更要有大作与大家
画院下一个60年有望成为一个感叹号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2020年画院新址的启用,亦是广东画院的新起点。“如果2019年的60周年院庆是一个逗号,我们希望下一个60年成为一个感叹号。”林蓝说。
1959年,广东画院的前身广州国画院成立;1979年,广东画院大楼落户流花湖畔;2020年,历时15年的筹备,广东画院新址正式启用。作为与北京、上海、江苏三大国画院并立的四大画院之一,广东画院2019年迎来了自己的花甲之年。2020年新址的启用,亦是广东画院的新起点。广东画院经过60年的洗礼,早已成为广东美术界的重要标杆,并已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画院之一。60年来,画院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名家大家,如黄新波、关山月、王玉珏、方人定、余本、许钦松等,近年来,也不断为当代画坛输送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画家。在60年沉甸甸的丰硕成果基础上,如何再出力作、出大艺术家;如何在塑造个体创作氛围的同时重启集体创作;又如何发挥画院的优势?林蓝清晰明白自己身上的担子。
左起:陈洞庭、陈子毅、蔡迪支、卢子枢、李云、卢振寰、方人定等画家在研究国画创作,1959年
关山月与傅抱石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山水《江山如此多娇》,1959年
“集体创作是广东画院、广东美术界的优良传统。我们看到,由老一辈大家关山月、黎雄才等老先生带队进行的集体创作,关注时代主题,提炼岭南艺术语言特色,产生了如《向海洋宣战》《禾香万顷》等经典之作。相较美术院校的教学本职,创作应是画院本责,画院的机制利于专业创作人员更有条件全身心去进行创作。只有产生相当数量的大作后,方才可能积累出大家,大画大作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林蓝坦言,画院有了大楼,更要有大作与大家。
毛主席纪念堂国画创作广东小组举行创作草图观摩,1977年5月
华君武(前右一)、黄胄(前左四)等参加广东画院新址落成庆典,1982年
画院落成庆祝活动,吴作人与关山月、黄笃维等在一起挥毫,1982年
画院体制起源于南宋,宋代几乎所有的名画都出自画院艺术家之手。有了国家的支持,画院才能集中人力物力,在艺术上屡创佳绩,比如著名的《千里江山图》便体现出画院体制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优势。据了解,未来广东画院将围绕“1+3”工程,即大楼、大作、大家、大活动,依托刚刚落成的广东画院新院这一全国瞩目的标志性建筑,以推出广东精品力作、造就岭南名家大师为目标,以重大艺术活动为抓手,重点实施“1新址+3院+3基地”计划。“首先,着力建设广东画院研究院(60岁以上)、广东画院(在职画家)、广东青年画院(45岁以下)三大平台,开展岭南老中青美术大家推培计划,针对德高望重的代表时代、代表广东的艺术大家,以大力度、深研究、广传扬,锻铸广东美术高峰。同时,力推一批德艺双馨的广东艺术中坚精英,培养一批创新力强的广东优秀青年艺术后备人才,并面向我省各地市开展创作培训培育工作,将广东画院新院打造成为广东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重要基地、广东青年美术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广东基层美术人才培训重要基地。”林蓝说。
“新波版画艺术展”在京展出期间,许钦松(后立者)、吕成忠(右一)陪同章道非(左三))在王琦(右二)家中作客,1994年
伍启中(后立者)陪同艺术顾问赖少其(前坐者)参观“广东画院成立40周年画展”1999年
画院对很多艺术家而言确是一个条件优越的艺术创作场所,但一些艺术家进来以后或贪图安逸,创作难免会因此进入瓶颈。所以外界一直对画院的存在和机制有所争议。对此,林蓝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通过自我批评与自我完善去优化发展,才得生机勃勃。我们自信,画院生长在我们这有着六七千年历史的古老中国的土壤里,一定有其充分自恰的逻辑。而这也是近些年画院希望能用年国家大事的题材和集体创作的形式激励艺术家个人开展创作的动机之一。”
广东青年画院正式成立后的第一次联展。展览开幕时,广东画院领导和青年画院画家合影(自左至右:罗琦、何俊华、张东、夏光明、朱光荣、许钦松、刘斯奋、汤小铭、羊草、方瑞、刘穗艳、王玉珏、伍启中、李劲堃、邓耀明、于理、宋光智、郭子良、陈海宁、杨培江、林蓝、陈朋),2004年9月
“广东画院·浙江画院2006作品交流展”浙江画院画展开幕现场,2006年
广东画院新址建设项目封顶仪式现场,2014年12月20日
“无涯 第四届广东青年画院学术成果汇报展”在岭南画派纪念馆开幕,并同期举办了学术研讨会,2018年
“我们想每年都根据所在年度国家重要历史事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一至二件大型集体创作,就像2020年特邀粤港澳大湾区、深珠汕厦经济特区国画名家与广东画院全体国画家共同参与所作的十六米大型主题创作《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由最年长的40后至最年轻的80后,年龄跨度近40年的来自广东、香港、澳门及来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22位老中青艺术家们共心共力完成。”紧扣重要时间节点,以国家、省部、院藏三级项目培育方式,做好集体大型美术创作、个人专题美术创作项目等规划,也是广东画院培养美术青年后备人才的做法之一。
广东画院院长林蓝(右一)为部分创作团队成员介绍创作情况
《南国的风》创作现场
- 左右滑动浏览细节 -
《南国的风》正稿
艺术家最终要靠作品说话
我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画自己的画
从李铁夫到林风眠再到当代艺术,广东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一直都具备着良好、前沿的基础和土壤,但似乎这些年广东当代艺术最终没能形成大气候。此外,岭南画派曾经的辉煌也让大家形成了一种旧习。一方面,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激励着艺术家的创新探索;另一方面,岭南画派一直根深蒂固地笼罩着广东画坛,也深刻地影响着本土藏家的趣味取向。现在的广东当代艺术为什么没有产生那么强烈的全国性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还有一些声音认为,广东作为经济发展的标杆,与北京、上海相比,艺术市场也表现欠佳,艺术生态的质量亦不如后者。
胡一川《挖地道》 油画 146x112cm 1974年
“广东画院建院60周年优秀作品展”展出作品
赖少其《孤云与归鸟》 中国画 68cm×68cm 1986年
“广东画院建院60周年优秀作品展”展出作品
对此问,林蓝认为不能局限于画院这一范围,应该站在整个广东文化系统的角度来看,各地艺术家对于形成团体与否的偏好与其所在地域的文化传统不无联系。黄河流域地区受中央集权文化影响深远,而北京作为其中心,集体主义特色自然是鲜明的;上海的文化产业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有明显的商品化倾向。如果说北京是艺术作品的诞生地,那么上海必然是其集散地。相对北上,广东艺术家的态度其实是比较游离的,这与广东地区自在的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广东文化本就是多元文化,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在其中共生,这种文化传统往往以个体为社会的最小单位,在艺术上就表现为平民化、个人化的创作特点。
“广东的艺术家各自为战的居多,为了集腋成裘,就必须要有将各方都积极调动起来的一股力量。在我看来,这股力量应该是一种崇高的学术理想。在这些艺术机构坚持至今的相关人士,虽然表面上多自嘲忙于生计,实际上无不是默默坚守着学术理想的人。凭借更系统的、更完整的、比现有现实更崇高的学术理想的力量,才能够吹响广东艺术的集结号。”林蓝坦言。
“在2019年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广东省在以全国为范围的评选中拔得头筹,这便是对广东艺术重要地位的有力肯定。”作为龙头画院之一,广东画院希望与几个老画院(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上海画院、江苏国画院等)一起和新兴的年轻画院产生联动,协同体现中国画院的强大力量。在梳理总结近现代艺术家的同时,也专注当代艺术,创造更多与青年艺术家群体对话及资源共享的机会。
广东画院院长林蓝
采访至此,面对眼前这位条理清晰、处事稳重的女院长,让我一瞬间有种她已经在岗多年的感觉,竟忘了她的另一重身份——画家。她的“金版水墨”在广东乃至全国画坛都独树一帜,还曾一度掀起“金版银版潮”。
林蓝《梅坚如铁.武汉.2020》211cmx171cm纸本设色 2020年
林蓝《天长地久》240cm×240cm 金箔设色 2001年
林蓝常想起《美术》杂志老主编王仲的一篇文章题目:画家的天职就是画好画。最重要的是我们心底里面留有一块最单纯的地方,给艺术。在林蓝看来,艺术家最终要靠作品说话。事实上,调任广东画院对林蓝的艺术也是一个新触发,在画院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跟画画打交道,与艺术同道间不断地探讨及对作品的互相评论,对其艺术也是一种进益。思想在碰撞中打磨,确实林蓝的笔下功夫也在蜕变着。
林蓝《盈月》 160cm×210cm 金箔设色 2013年
《勃发》35cmx150cmX3 纸本设色 2015年
繁忙的工作之余,林蓝更多的是思考,深入的思考。这两年来,她意识到自己需要站到更高的层面去了解艺术的整体格局与个体定位,应以时代的、历史的眼光整体考量,否则将无从看清自己深处的内涵与意义,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只有真正地走入自己的最深处,呈现属于自己的、个性的、极致的内涵所在,并使之与整体相联,才有可能使这一局部具有共性范畴的更大意义。
林蓝曾说过,任何艰辛的、困难的事情,当把它放在有着厚重意义的位置上时,会感到自己所做的事情踏实和值得。她也说过,她信奉“艺术是一辈子的事情”,一直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拥有自己一生的热爱,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画自己的画,这就够了。”
THE END
编辑|余一
SELECTED
精 选 推 送
冯峰“抄袭”甩锅法律,米菲气得嘎嘎叫
年轻人推辞必修课:社恐艺术家那些简单粗暴的拒绝理由
千把块!工薪族也买得起大师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