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在碎片中寻找到的:共勉与渴望

Image 2021-01-22

作者:赵晏彪

我与兴安是几十年的朋友。我们因文学相识,除此以外,更有一层隐秘的“渊源”关系。当年兴安在《北京文学》做副主编时,我是他的作者,后来我到《民族文学》任副主编时,他又是我的作者。兴安是蒙古族,我是满族,中国有句话叫满蒙一家。所以我每次去内蒙古开会或是讲学,内蒙古的朋友们都会开玩笑地说,“既然来到舅舅家了,什么也别说了,喝酒。”因为这层关系,我每次见到兴安,都觉得格外亲切。

蒙古族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老师曾经鼓励兴安:“碎片其实就是你的心,是你的点点滴滴,无论到哪里,都会明亮,都会有色彩”。兴安的散文集《在碎片中寻找》,就是表达心灵的一本书,在作品中,无论是对人、事,还是对景物的描写,都处处显露兴安真诚的内心,这也是兴安文章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其次,兴安散文中独到的观察力,也是令人敬佩的。

《在碎片中寻找》是兴安的第二部散文集,它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他对文学与艺术、社会与生活的亲历和感悟。第二部分是他对国内当代作家和艺术家的回忆和印象,其中有汪曾祺、林斤澜、张洁、刘恒、邹静之、王小波、格非、刘震云、孙甘露、徐坤等。兴安在三十多年的文学评论和编辑工作中,与很多作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可以说是新时期中国文学进程的见证者。第三部分是作者在阅读和研究外国作家及作品之余,写的人物随笔,视角独特,旁征博引,给人思考。

周晓枫评价兴安,“他像海鸥一样,是多栖的,可以在天上飞,可以在地上走,还可以在海里游”。因为兴安不仅仅是作家、评论家,还是画家。兴安擅长画马,他画的马,空灵中带有一股劲儿,每匹马的姿势都有想法和创意,他在散文《我不是画马的人》,开篇就写道:“我是一个用笔墨、用心‘养马’的人”。

海鸥最美的时候,是在海面展翅飞翔的样子,兴安最闪耀的时刻,还是在写文章的时候。我赞成兴安画马,更赞成他除了画马以外,在马的边上画一个手持大刀的斗士,但无论怎样画,他都不应该丢掉自己的老本行——文学评论。兴安在评论界是有一席之地的,他的评论,既不剑拔弩张,也不捧人捧的酸掉牙,更不会绕来绕去,让读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兴安的评论,是以沉静的倾听、从容的交流、谦和地证明作品的得失。他有时笔锋很锐,入木三分,有时他又一眼看透作者的“软肋”。兴安的评论文章总有自己的看法,关键在于他认真对待作者的著作,善于挖出作家本人尚且没有发现的闪光点。

我们不缺画家,更不缺作家、书法家,但是,缺的是有个性、有见解、有骨气的评论家,作家需要批评家的帮助与提醒。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认为评论家应该是除草机,在创作的田地里,我们的野草比菜长得好,这是不行的。现在有一个流行词叫“野蛮生长”,在文学界、书画界需要这种野蛮生长,但同时需要有除草机,我们希望麦子茁壮成长而不是野草丛生,因为真正读书者是拒绝野草和垃圾的。

我欣赏兴安的画,兴安的散文,更欣赏兴安的情怀和他人性当中的那种善良。兴安有作家的度己度人,也有画家的那种任性与狂放。故而,作家的心只要是善良的,他的文字才会是温暖的;作家的知识是渊博的,他的作品才会给读者以启迪和受益;作家的心怀是坦荡的,无论他的作品是否获奖,只要是给人以指路的光,给读者以警示,能够让读者读后留下值得回味的文字和温暖,这样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在碎片中寻找》就是这样的一部好作品。

作为作家,我与兴安共勉:创作出读者喜欢的作品,创作出无愧于心,无愧于这个时代的著作;作为读者,我与大家共勉:渴望读到能够让我们愉悦与温暖,让我们有所领悟与启迪,引导我们向善与向真的作品。

(作者:赵晏彪,《中国化工报·文化周刊》原主编、《民族文学》原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出版《真水无香》《北京行事》《中国创造》等散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十余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