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得一手好诗却被称为渣男,这背后数不清的故事你可知?
提到悼亡诗,不得不说的就是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正是出自他手。有人会说,诗写得这么好,为什么要称其渣男?因为那些缠绵悱恻的诗句,都是用女子的血泪堆砌而成的。
他先是抛弃了初恋,为求富贵,之后娶了韦丛,发妻病入膏肓之际,却喜欢上了才女薛涛。而后,又将其抛弃,痴情诗句背后的那个人,言行又为何如此不合?
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阳人,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十四世孙,家里纵然世代为官,却也过得清贫。八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自幼用功努力,饱读诗书,为了摆脱穷困的局面,便努力考取功名。
聪明的元稹20岁时就科举入仕,他受命赶赴蒲州,在政府机关担任办事员。在当地叛乱中,保护了表亲一家,从而结识的这一家的女儿崔莺莺,情窦就这么初开了。刚开始,莺莺对元稹并没有感觉,后来两人逐渐日久生情,暗结云雨,只可惜还没等爱情开花结果,元稹就进京赶考,与崔氏分别,并许诺待他日高中,必定回来迎娶她为妻,只是这一去,却再也无回头。
贞元十八年,也就是802年,元稹参加吏部考试,授秘书省校书郞之职位。次年,又与大他8岁的白居易同入秘书省任校书郞。
仕途上小有成就,必然会引起高官的慧眼识珠,因此他得到了新任京兆尹韦夏卿的赏识,于是有意把小女儿韦丛许配给他。他心想,莺莺虽然才貌双全,家中富足,在官场上却没人,对自己的仕途毫无帮助。思之再三,元稹选择放弃莺莺,欣然娶了韦丛为妻。初恋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元稹后来把这一段经历,写了《唐传奇》和《莺莺传》,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后来,《莺莺传》被王实甫改编为《西厢记》,名满天下。
按照元稹的意思,崔莺莺是天下之尤物,甚至祸乱社稷的妖孽,由于自己的才德不足以驾驭妖孽,因此只好放手,这就是元稹辜负初恋的说辞。说元稹不渣,你们信吗?
再说回来,元稹娶了韦丛之后,把韦丛接到了洛阳,他也在洛阳和长安两地奔波,27岁的时候,他官左拾遗,不过也只八品。
后来,他因针砭时弊,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河南县尉,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809年,元稹30岁的时候,升为监察御史,前往剑南,本想着因为升迁,一切或许能出现转机,没想到的是,韦丛此时身染重病,已不久于人世。就时他又因为公务,无法回家,妻子下葬之日,他悲痛欲绝,写下了著名的《离思五首》其中的这首流传千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之后又写了《遣悲怀三首》焚于墓前。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列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一首首诗句,千百年来又感动了多少痴情人。
然而你以为他是深情,却在妻子死后没多久,他的风流本色又暴露出来。元和四年,元稹“奉使东蜀”,又和当时四大才女之一薛涛暧昧起来了。两个人相约梓州,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几近完美的薛涛只有一个缺点,年龄太大了。认识元稹时,她已经芳龄四十一了。
不久后,元稹调任回洛阳。作为韦家的女婿,元稹并不敢带歌妓出身的薛涛一同返家,薛涛心里也很明白,这注定是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三十一岁的情郎风华绝代,四十一岁的自己依旧明艳,却难以维持。
或许是心中不舍,元稹并未当面与薛涛分别,他简单写了首诗,夸了薛涛几句。分开后,两人时常往来书信,互诉衷肠。而薛涛呢,也终身未嫁,留下了一首《春望词》写满了她的相思凄苦。
另外,他的红颜知己还有唐朝四大女诗人中的另一位才女刘采春,她虽然不如薛涛有才,但歌唱得好,擅长“参军戏”,元稹只用了几首诗的代价,则迅速被才华爆表的元稹迷上,但最后两人也没什么结果。
此外,他还曾娶安仙嫔为侧室。安仙嫔病逝后,他又续娶大家闺秀裴淑为妻。
不能否认元稹从政的确有奉职勤恳的一面。他有才华,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可元稹的口碑却比不上后者,一个原因就是有人质疑其后来依附宦官,以求高位;另一个原因就是认为他“以巧婚而致通显”,太过于薄情。
回顾元稹这几段感情,爱之与他从来都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他倒也不是不爱,只是爱情至上,他更看重其他东西,那便是为得青云志,甘舍红袖香,报母恩,耀门楣,哪计儿女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