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宋词中谁的词最雅?这个人一定是周邦彦

Image 2021-01-21

说起宋代那些词人,我们会想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三变,会想到“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苏东坡,会想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他们的词,或风流或清新,或慷慨或悲凉,不过要是说到谁的词风雅,大家可能会听到一个不那么熟悉的名字,邦彦

如果说苏词一派追求创新自由,在意真情流露,那么周邦彦的词恰恰是与他们相反的。周邦彦的词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周邦彦(1057年-1121年)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周邦彦追求“下字运意,皆有法度”,非常在意用字与音律、词调是否和谐统一,放现在来说就像是个古板又克制的老学究。

不过,现在我们心中“端”和“雅”的周邦彦,也年少轻狂过。宋史记载,周邦彦年少时虽然博宇群书,却“疏隽少检”,按现在来说就是这个人行为不检点。怎么不检点我们无从得知,但当时口碑是很重要的,他的作风被大家非议,“不为州里推荐”,就不能参加当地乡试。

不过元丰年间,发生了一件大事。庆历年间,虽然范仲淹等人的改革失败了,但是这群先行者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火种。在元丰年间,我们的老熟人王安石来了,他批判了当时僵化的科举制度,“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进行了一系列科举和教学上的改革,其中就包括太学的改革扩招

周邦彦在这段时间告别了家里,去开封游历,并顺利地考进了太学。此时的太学考试制度用的是王安石创立的“三舍法”,学习的是偏实用性的《三经新义》,重律令和策论,而且每月每季都有品德和学业的考试。

而周邦彦本身就有天赋。元丰六年,他向神宗献上长达七千字的《汴都赋》。这是一篇摹仿汉代《两都赋》《二京赋》的大赋,辞藻华丽,气势宏大。

关于这篇赋还有个小故事,周邦彦写这篇文用了很多瑰丽词藻,直白点说,满目生僻字。所以宋神宗就让翰林学士李清臣在迩英阁朗诵,巧了么,李清臣很多字也不识得,就靠着读其偏旁大法把全文读了下来。

赋中大规模的赞扬了汴都多么厉害华美,对着当今天子大吹彩虹屁,更重要的是,对王安石的新政点了个大大的赞。因此,周邦彦一跃成为了太学正。在这段期间,周邦彦尽力于辞章。

然鹅好景不长,第二年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登位了,这位小皇帝年仅十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他们启用司马光等人,恢复了旧法。这下可好,先前站队王安石新法的周邦彦直接被扫地出京,远赴庐州上任,又先后辗转荆州、溧水等地,开启了十年的仕途飘零。

周邦彦前期的词,敏感细腻是一大特色,但也有种少年天真。“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一句被王国维评为“得荷之神理者”,角度独特,写出了荷叶的玲珑可爱。初阳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好像举着荷叶跳舞。

不过经过这番打击磨砺后,他的词风逐渐抑郁深沉,充满沧桑,用字上也愈发追求精进。在溧水上任期间,自号清真居士,更是寄托于道教寻求精神上的自由解脱。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在宦海中飘流已感疲倦而至憔悴的江南客,虽想撇开身外种种烦恼事,向酒宴中暂寻欢乐,但是酒宴上的丝竹之乐更容易勾起伤心往事啊,还是先安置好枕席,一会醉了可以直接安眠。

这十年对于他来说,是失意是打击。但也是这十年,完成了周邦彦的艺术沉淀。在这期间,周邦彦创作了大量传诵千古的羁旅思乡名篇,基本奠定了他“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高太后病故,宋哲宗亲政后,周邦彦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京城,在宋哲宗准备重启新法之后,又写了一篇《重进汴都赋表》来帮新法造势。之后深受宋哲宗赏识,一直担任京官。

但是当时的北宋政坛并不太平,周邦彦那时也一直在频繁地升官迁官,他对官场并不是激动兴奋,相反是一种厌倦和麻木。于是更把全身心投入到辞章创作上去,到徽宗赵佶时代,更是一度成为大晟乐府(相当于当时国家最高音乐学院)提举官。而这段时间,周邦彦也不再写那些歌功颂德的文章,而是专心搞创作,与万俟咏、田为等属官“讨论古音、审定词乐”,精雕细琢,研音炼字,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确定了各词调中每个字的四声,更是自己度曲,创造了《六丑》等新词牌,开了格律词派的先河,为词乐的增广与规范作出了很大贡献。

后世的诗评词话中,周邦彦都是“集词学之大成者”、“精妍和雅,最为词家之正宗”,不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惟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说他作词确实一流,但是不能和欧阳修、秦观等人一同并论,是因为他不能像前者一样站在一定的人生高度上去看待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写女性角度情感的时候,有“淑女和倡伎”的区别,说白了,就是后者比起前者来,少点哲思内涵。

但是在后来出书的《清真先生遗事》中,王国维又对周邦彦词的美学作了极大的肯定,“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惟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读先生之词,于文字之外,须更味其音律。今其声虽亡,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两宋之间,一人而已。”但是在格律和炼字上,周邦彦又可称作“词中老杜”,极其讲究章法,注重每个字的读音和曲调的配合。现在我们已经听不到宋乐,但是周邦彦的词独有的韵调,本身就可以看成一首歌。

因此,在音乐性和词的美学上来讲,周邦彦开创了一个时代。

文案:李 琼 | 编辑:陈 婧

原创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感谢耐心阅读,喜欢一定要“在看”

每天5分钟,语文百科小达人

“星标”置顶不仅准时还不迷路哦!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