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资讯|陆翔:艺术和建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Image 2021-01-17

*文章供稿自山中天艺术中心

展现建筑与艺术的展览“山中桥·山中房·山中园”于2020年12月24日—2021年3月7日在山中天艺术中心展出,参展建筑师为陆翔、众建筑、王宝珍,由王明贤策划。

其中陆翔的“山中桥”展区会在现场建造一座“整张桥1.0”:以张拉整体结构原型(Tensegrity),呼应山中天艺术中心建筑楼板、台阶在剖面上因错动带来的空缝——虚空的连续。

陆翔管它叫“软的桥”:建成后,当人在上面行走的时候,随着人的荷载的变化,这个桥会产生一个微微的形变。因为荷载会使得力在拉索和压杆当中重新去分配,所以桥的形状也会发生一个相应的变化。桥的搭建是在展览开始后在展厅现场进行,因此感兴趣的观众或者志愿者也能够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参与到搭建过程中。

作为建筑师,陆翔觉得艺术空间的项目是有很大的实验性和探索性的,谈及建筑和艺术的关系,他认为今天我们去谈论建筑和艺术的时候,更应该看到二者相互启发的状态。

关于“整张桥1.0”的未来,陆翔希望能够在某个公共艺术空间或社区空间建成一个永久性的建筑,供公众体验。“理想的建筑应该是对人有一个滋养的,不管是日常生活当中的滋养或者是一种精神灵性上的滋养。”

Q&A

山中天:作为建筑师,请谈谈您对山中天艺术中心建筑空间的直观感受?

陆翔:当时来看场馆的时候,也是第一次来,非常喜欢董豫赣老师设计的这个房子。当时就觉得有一种“虚空的连续”的感觉,所有的楼板、台阶都是错动的,从这种缝隙里面就可以看穿整个建筑,印象非常深刻。

山中天:可否分享下这次的参展项目“整张桥1.0”的由来?

陆翔:在第一次来看展场建筑的时候,当时产生了那种空间感受,让我想起一个叫做“张拉整体”的结构原型。它的拉线都是很细的,有种连续的虚空的感觉, 而且觉得展厅里可以有高低变化的视角,所以当时就决定想做整张桥。

山中天:这个桥的设计、包括实施过程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陆翔:印象最深刻的一点也是我们最期待的一点,这个桥到最后会是一个感觉有点软的桥。比如我们去增加一个荷载,它其实是有一点微微的颤动,因为随着人的移动,荷载位置不同,力会在拉索和压杆之间重新去分配,导致它的桥面会有一个微小的变形来应对人的行走。特别期待最终的桥建完之后会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们也需要等到完成之后才能有这个体验。

山中天:桥的材料及工艺上有哪些特别考虑?

陆翔:还是希望拉索比较细,而且总的重量比较轻,所以这个压杆用的是铝管,拉锁用的是钢丝。这个1:5的模型现在还没有做桥面,整张桥中会做桥面,所以人可以通过桥面走过这个桥。在人行进的过程中,这个桥就会稍稍有一点的变形。

山中天:工作室做过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在艺术机构做项目及展览与在其他的机构有哪些不同的考虑吗?

陆翔: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可能是在艺术空间做项目的时候,允许我们有很多的实验性和探索性。这次的桥更像一个艺术装置,它的受力的模型,还有它的节点的设计,都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去完善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它最终会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如果在实际项目中是不可能允许的。

但我觉得正是因为在一个艺术空间去做这个展览,它允许有探索性的、不确定性的东西发生, 我觉得这个特别的重要,能够带给我们的某种启发性和启示性,或者是对未来的探索,恰恰是在这种时候才会显现和发生。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我觉得艺术空间包括山中天艺术中心,给了我们这么一个机会去做这个事情,也是特别感谢。

山中天:如何看待建筑与艺术的关系,或者说它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之间的关系?

陆翔:我觉得当下如果我们把艺术定义成一个当代的艺术、现在正在发生的艺术,其实建筑和艺术的界限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了。我们可以看到像埃利亚松做的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已经完全涉及到跟建筑师一样要去处理空间、结构、构造、材料的问题。这些空间所带给人的美感或者启示性,跟一个好的建筑能够传达出来的没有什么太多本质的区别。所以我觉得在今天我们去谈论建筑和艺术的时候,更应该看到二者相容的或者是相互启发的状态。

山中天:您最近在关注哪些建筑话题?

陆翔:我最近在学习一个关于人智学建筑的话题,有两个德国老师,一位艺术的老师,一位理论的老师,他们在澳大利亚生活。从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1861-1925)的人智学发展起来的人智学建筑,是研究把人的精神性和灵性世界怎么样去融入到建筑当中,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学习当中,也给我很多的启示。

山中天:请分享一下您理想中的建筑是什么样的?

陆翔:我觉得理想的建筑应该是对人有一个滋养的,不管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的滋养, 或者是一种精神灵性上的滋养。因为人毕竟大部分都生活在建成世界里,我们的城市其实是一个建成的世界,我们是很容易从自然界获得滋养的,这也是很多人愿意逃离城市的原因。但是我们那么多的时间在城市当中, 所以建筑和城市怎么样能够成为一个对人有滋养的空间,而不是有消耗性的场所,我觉得这是对建筑的一个要求,或者说建筑应该达到的一种状态。

山中天:如果我们要考虑达到这种状态, 除了自然的因素之外,您觉得还有什么?

陆翔:我觉得建筑自身就应该扮演这种角色。一个好的建筑,脱离不开比如说植物、 风、光和水,要把这些容纳到建筑当中,但是建筑不能够把这个责任留给其它的因素,比如园林、艺术、个人,建筑自身就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山中天:在大家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您觉得要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需要多久?

陆翔:比如说我们的建筑教育里面,有些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的建筑和建筑教育其实不去关心这些问题, 所以人的精神性的事情, 在建筑包括在城市里面是严重被忽略和忽视的, 我们甚至不知道怎么用建筑去应对人的这方面的需求。但你想想,这么多人一天到晚生活在这里面,你能抛弃或回避它吗?

意识其实是在更新的,但是因为之前建设的量太大了,所以要更新就会很慢。但我觉得有更新就很好,可能慢慢的这种更新就变成一种正常了。

- 建筑师 -

陆翔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2016~今 陸工作室创始人

2006/10~今 多相工作室创始合伙人

2003/09~2006/09 北京非常建筑工作室,主任建筑师

2003/07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理学硕士

2000/07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本科学位

部分作品及获奖

2018乌镇北栅粮仓展厅及工作室(改建+新建)/陸工作室

2019德国标志性设计奖建筑设计大奖(ICONIC AWARDS 2019-BEST OF BEST)

2019 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 - 金奖( 2019 DFA Design for Asia Awards - Gold Award)

2019第36届国际照明设计奖优秀奖(36th Annual IALD - International Lighting Design Awards - Award of Merit)

2018 WA中国建筑奖城市贡献奖入围项目

2013郑州楷林汇/多相工作室

2014 WA中国建筑奖设计实验奖入围项目

2010上海世博会万科企业馆/多相工作室

2010 W中国建筑奖佳作奖

2011北美照明工程协会照明设计优胜奖

- 策展人 -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