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青塘遗址:定格田野考古人的别样青春

2021-01-15

青塘遗址黄门岩洞穴远景

北京大学校报记者 盛晓娣

2019年3月,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发掘的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此次发掘的考古文博学院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方向2013级博士生邓婉文和2015级博士生李文成,听他们讲述考古发掘过程中的日常工作和感受。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广东英德青塘遗址是位于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镇的诸多石灰岩洞穴地点的总称,这些洞穴堆积的年代大致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而此次进行考古发掘的地点是青塘遗址群中 4 个位置相连的洞穴,即黄门岩1-4号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就已经对青塘遗址群中的部分洞穴进行过调查;80年代又进行过复查清理,采集了较多的石器和一些陶片。但以往的调查清理未探明地下具体埋藏情况,对华南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古人类体质及其文化特征的认识一直较为模糊。加之近些年来中国南方陆续有现代人化石的新发现,指示华南地区是现代人出现及其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为进一步探索上述问题,也为配合北京大学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生的田野考古实习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6年6月以来,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英德市博物馆等单位组建田野考古发掘队,对青塘遗址展开为期3年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考古工地的生活日常在考古工地的日常绝不是人们所想象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每天白天要进行艰苦的田野发掘,晚上还要和队员交流发掘情况、填写发掘日记、整理表格、图纸和标本,直到深夜。对学生来说,大概每工作10天会有一天宝贵的休息机会,而对其他人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他们没有休息日。

虽然每天的发掘工作程序都差不多,而且旧石器时代遗址里也没有太多的遗迹现象,但是同学们并不感到无聊。对此,邓婉文风趣地说:“需要记录的信息很多,所以会忙到没有时间无聊。”面对繁杂的记录工作,她反复向记者强调,发掘过程中,并不仅仅只有遗迹现象才值得记录,遗物的分布特点、每件标本的坐标和走向、风化磨圆、尺寸等信息都要做好记录工作,只有大家都按照一个标准来记录,才便于信息共享。“发掘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而且这些问题短期内不一定会有答案”,这大概便是田野发掘最吸引邓婉文的地方了。

提及大家最关心的考古工地的住宿和伙食问题,两位同学一致认为此次发掘的条件是十分优越的。因为青塘遗址离镇中心不远,又得益于考古队领队和英德市博物馆馆长们的协调以及青塘镇政府的支持,考古队员们住在镇上的宾馆里,而吃饭主要是在镇政府的食堂里。宾馆舒适的条件和讲究美味的粤菜都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外,英德地区朴实勤劳、好客真诚的客家人也让同学们的发掘过程变得更加美好,李文成在采访过程中还特别感谢了在工地上协助考古发掘的阿姨们。

由于青塘遗址的黄门岩洞穴是石灰岩山洞,洞口文化层堆积局部胶结严重,而且近代人类活动对洞内遗存破坏较大,实际发掘时,洞穴中高于现地表的很多堆积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扰乱,或仅残存于洞壁之上,这些都加大了野外发掘的难度。此外,在发掘过程中,广东夏天湿热的气候也给发掘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不过李文成说道:“对于我这种生长在长江流域酷热夏天中的人来说,在广东还能适应。”

发掘过程中的感悟与体会对比本科时期的实习,除了不同工地工作习惯和节奏的差异,两位同学都觉得最大的区别在于:本科实习时是处于一个考古知识学习的过程,而后来的发掘是一个考古知识应用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允许犯错,在探方里面对复杂遗迹而束手无策时会有老师来指导。邓婉文回想起自己本科期间在陕西周公庙实习的经历时说道:“虽然做错不少事,但还好有老师们的耐心教导和及时补救,确实是难得而有趣的人生经历。”她还向下学期即将去工地实习的考古文博学院2017级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经验:“田野金句就是多刮刮。练习刮面才是真的,刮不好真的什么都看不见,也可以跟周围同学在现场多讨论。”李文成坦言,在这次的发掘中,他自己是一个发掘区的负责人,如果在发掘时出现判断上的失误,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压力就会大很多。然而,这种压力会随着田野发掘经历的不断丰富、工作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自然减轻甚至消失。

在李文成看来,考古工地的人际关系非常简单纯粹:“大家白天在野外发掘时十分忙碌,下工了需要写探方日记、清洗标本、整理发掘照片、准备各类工具等,都很忙。并且由于考古发掘是体力和脑力并用的工作,一天下来大家也都挺累的,因此也没什么刻意相处之道,各司其职即可。”

对于青塘遗址被评为 2018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件事情,两位同学都显得十分平静。在他们看来,青塘遗址是否能评上“十大”,都丝毫不会影响这个遗址的价值和意义,也不会影响大家的工作热情。当然,两位同学对于考古学界对青塘遗址发掘工作的认可也感到十分激动。“大概就是一种努力得到了回报的感觉吧。”邓婉文说道。

(本文图片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