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30枚图标 把中国文化“篆刻”进冬奥

Image 2021-01-13

1月6日,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剪纸艺人殷玲玲在创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剪纸作品。视觉中国供图

冬奥会体育图标(朱文)。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像‘印’,不像‘标’。”对于近日正式发布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部长佟立新道出看到图标的第一印象。

体育图标是奥运会的标配,这些定格了每项运动最具代表性瞬间的符号将广泛应用于赛事景观、指示系统、门票,以及电视转播、新闻宣传、市场开发等多个领域。“体育图标可以超越所有的语言和文字,无论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观众,看到这个标识,就知道它所代表的竞赛项目。”佟立新表示,作为奥运会重要的视觉形象元素之一,体育图标除了很强的功能性,也是传达奥运会举办理念和主办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共30个,其中包括24个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和6个北京冬残奥会体育图标。图标设计以中国汉字为灵感来源,以篆刻艺术为主要呈现形式。

“最初的创意方案将近有20个方向。无论从冰雪运动、图形创意,还是从文化渊源,我们找了很多跟过年相关的元素,甚至还有剪纸、皮影方向的尝试,最后才把方向锁定在文字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体育图标设计团队主创设计师林存真介绍,选择“文字”有两个重要原因,“我们的会徽就是以文字为创意来源的,冬奥会的体育图标应与整个冬奥会形象景观体系在思想脉胳上保持一致;此外,2008年夏奥会体育图标的创意也来自文字,我们想能否在体育图标上和夏奥会有一个呼应,也体现‘双奥之城’。”

2020年5月初,设计团队开始了体育图标的创作。在确定灵感来源后,林存真及其团队第一时间去了中国历史研究院,从甲骨文甚至更早期的文化符号中寻找可能性,研究怎样使用文字的结构或笔法才能将运动项目的形态表达得最准确,“让大家看起来有中国文字的感觉,又读不出它是什么字。”在她看来,体育图标就是一个窗口,“大家看到了、喜欢它了就会去了解它,从而会去了解中国文化。”

可“文字”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最开始创意没有落在篆刻上,而是书法。”林存真透露,冰雪运动是速度和力量的体现,他们在尝试书法的时候,“有的图标还可以,有的会觉得力量不够。”例如,在画冰球的图标时,就很难用毛笔把冰球比赛中的激烈力量感表达出来。此时,篆刻成为新的方案,“笔法和刀法比较的话,刀法的力量感更强。同时,由于刀和石头的关系,会出现很有意思的边缘结构。”

为了践行篆刻的思路,林存真专门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青年教师、篆刻艺术家张洺贯合作,她进行图形设计,张洺贯用篆刻表达。

“秦汉时期的印章是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巅峰,‘印宗秦汉’成为后世文人篆刻的‘金科玉律’。”张洺贯介绍,“中国文字在秦代和汉代的发展中,主要以大篆和小篆为主,大篆与小篆字体本身就有很强的象形性,这样的象形性和冬季运动轻松、跳跃的感觉很类似。”经过多方讨论和尝试,图标最终采用了汉印的风格。

为了让每个体育图标都充分展现该运动最有特点、最优美、最成功的瞬间,在正式篆刻图标之前,画图标就是一个经历反复修改的过程,“图形是高度抽象、概括的,比如一条线,它的角度、粗细、长短,其实都是高度提炼概括运动本身的。如果不了解这项运动,没有很强的图形能力,就很难画出来。”刚开始画稿时,林存真对设计师提出要求,“做这个图标前,每一个图标必须要在100稿以上,手头才有感觉,你才能画出来。”

有的图形成形速度比较快,可能一两百稿就能出来一个;有的则需要几个人画上千稿,分头画,每个人好几百稿,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让林存真印象深刻的是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的区分,“最开始设计都是侧面形态,跟体育部的专家研究后,我们就把短道放成两个人,大道画成正面。可用正面表达就要有头、手、肘、腿,它是有透视的,怎么在抽象的小图形里把人的发力、胳膊和胸用空间的状态表达出来,这个特别难。”例如,运动过程中前后腿的细节,“大家看图时看不到弯曲的腿,因为弯腿的膝盖是正对着你的,怎么让人意识到它是一个弯的图形,这就花了我们很多时间去调整。”

好不容易形成理想图形后,张洺贯的篆刻工作又遇到难题,“在用刀刻石头时,由于我们无法掌握石头每一个局部的情况,所以锉刀在锉得比较快时会出现‘崩残’。如果‘崩残’出现在提示速度的位置,它是合适的,但若出现腰部、肩部这样体现身体结构的位置上,它就会对图像的表达有影响。”简单来说,篆刻这种天然的“崩残”效果,与图标本身的清晰度、传达运动特征的情况,接洽存在难点。

但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篆刻最终仍与汉字相互融合,又一次为奥林匹克运动贡献了“中国文化符号”。这样的时代机遇在张洺贯看来,是篆刻一次新的生机,“我们一提到书法与篆刻,总觉得离年轻人的距离比较远,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我们需要将这种传统的艺术进行再解构,让年轻人在这个时代去了解它、适应它。”

“可怎么让篆刻在年轻人心里激起一些小的浪花,让他们觉得篆刻依然可以时尚起来?”林存真透露,“我们得让体育图标动起来。”动态版的体育图标,成为设计团队的主攻方向,“适合现在移动终端、网络、电视和年轻人喜欢的状态。”

不过,让这些体育图标“动起来”并不容易。如何把二维的篆刻转换为三维的动画?又如何在2-3秒的短时间里高度提炼经典动作,呈现运动特点,同时还要符合运动规范,自然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这些都是难题。此前困扰张洺贯的“崩残”却意外发挥了作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靳军表示,他们研究后发现,刻刀与石头接触过程中“崩残”出的粉末,可以与雪花、冰花产生关联,“这产生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联系,篆刻这门传统艺术与时尚的冰雪运动结合,刻刀的动作,冰雪运动的动作,从静到动,从古至今,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由于北京冬奥会赛时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此次发布的体育图标的色彩来源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色彩系统中的主色之一霞光红,这也将烘托出浓厚的节日喜庆氛围。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高天表示:“我们想让大家感受到,冬季运动、冰雪并不冰冷,冬奥会将是充满热情、火热又温暖的。”

本报北京1月11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