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上海云冈石窟展览这么多“人” 都什么来头?
上海云冈石窟展览已开展15天,每天看展观众络绎不绝,特别是云冈石窟研究院专业讲解员每天3场的现场导览“福利”,常被“催更”。
此前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已对展览情况介绍进行了详细介绍,而今天我们另起一篇,来说说里面的“人”,也方便大家从另一片面了解展览。
上海宝龙美术馆现场,“大美之颂”云冈石窟的千年记忆与对话展
选择聊人,是因为这个展览除了观众,最多的就是它:各类出土佛像、佛头,还有第12窟里面大佛身、小式千佛、飞天舞伎、乐伎......仅乐伎就有47身,其规模也被形容为正上演一场“音乐会”。
非常有意思的佛头:以为是“青铜” 其实都是“王者”
自家窟内“人”
展览入口处,云冈石窟第20窟最著名的露天大佛佛头(3D复刻)
自家窟内“人”的老大哥,就是入门处,观众不由自主打卡的大佛头。它其实是云冈石窟第20窟最著名的露天大佛,从全国范围来比较,它也是佛像艺术中的精品。这尊13.7米的结跏趺坐像本来也身在窟中,可惜窟前带可能大约在辽代以前就崩塌,导致如今造像完全露天状态。
那时候认为,皇帝是当今的如来,所以有推测,这尊佛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形象所雕刻,不过造像外形依旧受印度佛教僧人形象影响。
当然,现场这尊佛头并不是原始大小,而是以3D打印技术1:5比例复刻的。可以想象,如果去云冈石窟现场,心灵上该是如何的震撼。反正,通过展览,小编已知的就有好几人准备将云冈石窟之旅提上日程。而去过现场的童鞋,依旧在感叹,“进入云冈石窟,它的磁场会自动让人内心产生敬畏之情。”
弟子头像
还有一对在展柜里相处非常融洽的佛头:一尊弟子头像和一尊菩萨头像。
弟子头像为释迦摩尼佛祖的大弟子迦叶, 鼻梁高耸、两眼深凹、颧骨比较突出, 看起来像外国人, 是因受到 印度健陀罗的影响,应该为一尊云冈石窟早期佛头。
另外它长眉上挑、双眼微合、面呈笑容, 额上的两道阴刻纹, 让人感受到他应该是一位憨态可掬的老者。
菩萨头像
而菩萨头像则是中期石窟造像, 头戴华蔓冠,细目长眉,高鼻梁、嘴角上翘,面部清秀。 相较于弟子头像来说,菩萨头像比较消瘦,可能是因为汉文化传入后发生的改变。
1993年,云冈石窟研究院对山顶东部一处盗洞进行抢救性清理时,发现了附近的北魏塔基遗址。遗址由地基、基座、石塔底层建筑三部分组成,在石塔底层回廊附近,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和一些石雕残件,它们都是佛塔坍塌之物,这件佛头便是其中之一。
随口科普下,云冈石窟自1938到2012年,共经历了5次大规模考古。在2008至2012年, 为了配合山顶的防渗水工程, 在第5窟窟顶上方发现了一所北魏辽金寺院遗址和辽金铸造工厂。这座辽金铸造工厂是目前全国发现最为完整的一处, 所以当时也入选了2011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通过对比看泥塑佛头的尺寸
泥塑佛头
就是在这里,发现了一批极为精致小巧的一系列泥塑佛头。奇怪的是,云冈石窟的重点组成是“石”,而为什么会有这批泥塑呢?云冈石窟研究院老师赵昆雨介绍,“虽然这批泥塑出土于辽金寺院遗址,但并不排除它承担着模本 作用或价值。”
贴金佛头
还有一批比泥塑更小的贴金佛头,出土于云冈石窟早期的第19号窟窟前。这些最早的千佛,大部分已看不清面部表情,但不妨碍大伙开启联想回到北魏时,当太阳直射到 云冈石窟壁面上,顿时金碧辉煌,是何等的壮观,不愧是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共同打造的皇家工程。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北魏在大同定都了97年,其中64年都在修建云冈石窟。
来捧场的“邻居”
佛头像 北魏 石
现场也有一些云冈石窟的“邻居”出场。
相较于入门处大佛头的庄严,这尊佛头反而有点小可爱。造像鼻梁已坍塌,眼睛圆圆的,眉眼以及耳部的雕刻依旧有云冈石窟的影子。
在北朝时,石窟栉比相邻延绵30余里,而如今的云冈洞窟仅延绵东西1公里,它的西侧还有鲁班窑石窟和吴官屯石窟,而这尊可爱的佛头就出土于鲁班窑石窟。
据推测,当时的雕塑应该采用了流水线办公,一部分工匠主要负责大致轮廓的雕刻,再由另一拨工匠 进行细节纹饰处理。
菩萨立像 北魏
这不,上面这件没有雕刻完成的菩萨立像,就可以来理解 云冈石窟的这种雕塑分工法。
这尊菩萨立像的残像,虽造像比较完整,但服饰上并没有雕刻任何花纹样式。它于1981年在大同市晋华宫马武山出土,而北魏时期的马武山,就是大型石料加工厂。
我在这个“乐团”里干了1600年
这次展览最重要的展品就是世界上首个可拆卸的3D打印数字化石窟:云冈石窟第12窟,也是传说中的“音乐窟”。
“大美之颂”云冈石窟的千年记忆与对话展现场,复刻第12窟
前室分为上下两层
这里面的“人”那可就太多了,仅能分辨的乐伎就有47身,大多为鲜卑人影子。
接下来就介绍下他们部分“人”的站位情况:
先介绍下窟内大致背景,由前、后室结构,前室北壁分为两层,窟外石柱上的千佛列柱,上层主像为弥勒菩萨,下层主像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
前室门拱、明窗、壁面、顶端雕刻的则是层层叠叠、充满生机的乐伎与舞伎;
上海宝龙美术馆,云冈石窟第12窟(复刻)后室
后室雕像也是上下两层,布局庄严而隆重,上层表现释迦牟尼出世以前的生活,在兜率天宫作为护明菩萨修道以备出世; 下层则雕刻了释迦牟尼降生人世后,修成正觉而成佛的一段经历。
这些佛造像表情有的闭着眼,有的似微笑着,而又有一些庄重典雅。
北壁上层、窟顶相接处的“人”
再回到前室已“营业”1600年的中国古代最早宫廷交响乐团。进窟后,直面的北壁上层、窟顶相接处,有14位伎乐天整整齐齐列成一排,从左至右吹奏的乐器是齐鼓 ,排箫,琵琶 、横笛、筝,五弦琴、筚篥 、箜篌、琴、细腰鼓,义嘴笛 、埙、担鼓 ;其中齐鼓和担鼓是西凉乐中较典型的乐器,声音舒缓、柔美。
这14位伎乐天的下方,并排对应了14位动感强烈、彩带飘飞的飞天舞伎,互相辉映。
18身飞天伎乐
窟门圆拱门10身飞天伎乐天及局部
他们下方黄色四方窗的上层和东西两边,也有18身伎乐天,手拿乐器正在演奏。而窟门圆拱上沿雕刻了10身飞天伎乐天。
舞伎更是多,它在窟内大多起到装饰作用,是当时人们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希翼和向往。
如果说,北壁正在开一场盛大的音乐会,那音乐会的领舞或者指挥官在哪里呢?
红裤子为领舞
在北壁对面石壁的上层和窟顶相接处,有6尊高浮雕的镂空逆发夜叉伎乐。他们平均身高1.1米,袒露上身并着胡人配饰,身材健硕。
中间C位出道的,是一位穿着红裤衩的伎乐,双手合十,高举头顶,并且扭腰出跨,似乎正跳着欢快的龟兹舞,他就是全场的领舞。
在整个云冈石窟的洞窟中,虽然第12窟中的乐伎与乐器图像在数量上并不是最多,但在乐伎雕刻质量与布局气魄上却是首屈一指的,表现的恢宏壮丽歌舞场面,真实再现了北魏时期不同于前世秦汉。也不同于后世隋唐的独特乐舞面貌,记载了胡汉音乐交融过程中的一段音乐史实。
近些年,现代舞者们也以云冈石窟为参考对象进行编舞,从《云冈莲珠纹舞》、《云冈六臂神舞》、《云冈凤箫神舞》到《云冈长袖飞天舞》,云冈系列舞蹈走出了照搬石窟雕像、模仿壁画动作的简单创造,赋予了云冈舞蹈新的艺术生命和时代气息,被誉为“流动的云冈艺术”。
也让壁上“人”,彻底活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