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句诗耳熟能详,却说不出完整诗句,一将功成万骨枯上下句是什么?
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位将帅的战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这句诗相信随便一个人都知道,然而有些人甚至以为它是俗语。其实这是出自晚唐诗人曹松的《己亥岁二首》中的一首: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的这首诗描写的是安史之乱后生灵涂炭的现实,原本战士保家护国,征战沙场,为自己赢取功名利禄是完全没问题的,但这里,作者曹松之所以批判讽刺行为,其所切入的点是封侯的动机。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也就是杀得越多,受到的封赏越高,这就导致了许多人抱着“封侯”的目的,大肆进行杀戮,所谓“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这就是当时的一个普遍现象。
兵荒马乱带来铁和血的现实,生灵涂炭之下百姓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原本他们可能只需打柴割草就足以安稳度日了,而如今却连这点小小的奢求都被打乱。
百姓的苦不堪言与奔着功名利禄而去的嗜杀战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残酷而又沉痛,‘一将’和‘万骨’,对比令人惊心,这就是作者所想揭露和警告的残酷现象。
前人田地后人收
这句话的格式看着是不是很熟,没错,还有一句大家更熟悉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此句话出自明代胡文焕的《群音类选·清腔类·桂枝香》:“那晓得三纲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黄,圆鸭蛋里掉桨,竹竿空长,肚里无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而在此之前,宋代的范仲淹已经创作了这类句式,在他的《书扇示门人》中,是这样写的: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基本就是大白话了,道理也很实在,说的是前人留下的田地被后人接收,但教后人莫要欢喜过头,他们之后,又还有等着接收这片田地的人呢——还颇有点套娃的意思。
诗中语言平浅,道理深厚,寓意得失总在相互间转化,今日之得会成明日之失,就像这国家山河更替,万事万物总在它一定的规律中运转。
新版三国中,汉献帝刘协离开都城时就对司马氏吟了这首诗,姑且不要在意怎么汉代的人嘴里讲出了宋代的诗,这首诗用在这里倒也贴切。虽明里讲的是农村田地,但也可指江山土地,历来王朝就是如此,兴衰更替永无停止,有时候自己呕心沥血一生,到头来却为他人做嫁衣。
所以啊,还是范仲淹看得明白,他说不要有永远占有土地的幻想,‘休欢喜’,莫要得失心太重,因为总有‘后人’在。此诗语言虽白,但蕴含的哲理不得不说有点深厚,所谓祸福相依,范仲淹也是在提醒众人,要看到‘得’之后的风险。
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也是千古名句了,我们现在说到念到这句,说的应该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稻梁谋”这一串连环排比吧。实际上,原诗里并不是这样的结构。
这首诗是宋真宗赵恒作的,‘狸猫换太子’的传说就是发生在他这里的。赵恒也是个爱好文学的皇帝,作诗水平不错,有22首诗收录在《全宋诗》里,他所撰的《励学篇》就是颜如玉的来源,其诗写道: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Ps:强迫症表示最后一句不是“书中”格式简直不能忍。
这首诗有着浓浓的励志味,通过诗名就可以看出,宋真宗在此阐述的是读书究竟有多重要。
以他的身份来说,自然不仅是在单纯地说要多读书,基于家国强盛的出发点,他劝导人们要投身学习,接受教育,只有人们接受了教育,素质提高了、才华被激发了,才能反过来投身社会,服务国家,助力国家走上富强之路。
当然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配合国策。宋代一开国,就在赵匡胤的主张下,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国策,且不说这对以后埋下了多少隐患,起码在那时,读书风气是由皇帝亲自带领起来的。
宋真宗写这首诗,也是在这种背景之下的劝学之作,谁能想到,这短短几句,成了经典名言,影响了后世学子们近千年,时至今日依旧为我们所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