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用力过度反被形式拘泥,《李美真》的问题是什么?

2021-01-10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作者托马斯·福斯特有个小说理论:长相特殊者,往往与众不同。在小说里,凡外貌异常的人物,必定大有深意。

《李美真》恰巧验证了这个理论。六岁那年,李美真得了怪病,病好后,成了斜眼。仿佛噩运的标记:店铺失火,父亲自杀,母亲改嫁后死于难产,镇人视李美真为妖,在被盲眼神婆收容之后,李美真以其“开天眼”之后的通灵天赋,成为众人敬畏的神姑。

作者孔亚雷形容,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1900年的陨石碎片”。2015年9月,孔亚雷在逛潘家园时无意中遇到了一张斜眼女人的旧照片,斜眼赋予女人一种奇魅的气质,孔亚雷用手机翻拍了这张照片,从那以后,手机里就仿佛住进了一个老灵魂,时时提醒孔亚雷,要为这个女人写一个奇特的故事。

这部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条就是这个叫“李美真”的女人的人生。1900年,世界上发生了很多大事。在中国,这一年,是“庚子事变”,义和团运动席卷中国。李美真,她将如何卷入这场风潮,又将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另一条主线,是一个名为“K”的潦倒小说家的生活,K必须写出一部好作品,才能清偿债务,突破创作瓶颈,K追寻李美真的事迹,无意中与李美真的后代产生了交集。

这部小说充满隐喻和象征。李美真,意为美丽的真理;K,令人想起《城堡》,卡夫卡笔下的K。名字是有魔力的,命名即意涵。K能否接近真正的李美真呢?正如K永远无法走进城堡,K只能获取跨越时空的隐约的天启,而那也足够了,在过程里,K成为K。

除了李美真,这部小说还有两位重要女性。李玫,当K独自流连在图书馆的古籍藏书室时,K忽然发现了书桌前坐着的女人,他们开始探讨历史与文学、火烧圆明园、《战争与和平》、量子纠缠、摄影,还有李美真,李玫是任教海外的学者,看上去冷静知性,最后却在情感激烈冲突的疯狂中自焚。马娜,富豪J的女奴,K爱上了她,解救了她,后来发现马娜竟然就是李美真的后人,马娜最后改名李美真,与K结合成为夫妻,生下一个女儿。

李玫和马娜,像是李美真的分身。作为神姑,李美真没有性别,超脱于世俗,被剥夺了身为女人的权利。K以李玫和马娜,弥补了李美真的缺失,以神性、知性和感性构建了女人的完整形象。而这样的女性形象,是哲学化的符号;这样的爱情,也是高度的抽象。

这部作品的中心主题,并不在于情节,着重的是以“李美真”为样本的小说人物的塑造,所以,作品里有很多文艺理论,有很多经典作家和作品的分析,有很多孔亚雷借助K之口或其他人物之口发表的文化阐释,这是“元小说”的写法,关注小说本身的制作过程。富豪J那个庞大的书柜又引出了“拥挤书桌法则”,当一个小说家开始写一部小说时,还有成千上万个作家与他共处一室。

孔亚雷长期浸淫西方文学,相比小说家的身份,翻译家的名声更加彰显。《李美真》反映了他的文学素养和脉络。美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影响隐藏其间。奥斯特跳跃的时间意识,意有所指的人物命名,在小说里经常亮相的道具——笔记本,都在《李美真》里出现。最明显的,奥斯特热衷于利用自传材料写小说,《李美真》也是类似风格。孔亚雷把自己放在了小说家K的位置,K的思想、行事至少部分代表了孔亚雷,K纠结于自己失败的前作《不失者》和《火山旅馆》,正是孔亚雷的小说著作。孔亚雷以《李美真》探究自己的基础和实践,也可以说是他本人对于自我身份的追寻与确认,就此而言,李美真可视作孔亚雷的人格化身,寻找李美真,就是寻找孔亚雷,寻求让他困惑的文学谜题的答案。

《李美真》不是常规的小说写法,它秉承了后现代的许多特征。隐晦,模糊,拼贴。大量的杂糅,与难以负荷的强烈意愿。孔亚雷想要借助这部小说探索的东西似乎多了一些,以至于他无法很好地处理他的问题与答案的相配。小说的前半部分集中描写K的困惑,K因为那张旧照片而产生的写作冲动,K感觉到的与历史人物的关联,小说以平行宇宙的方式打开人的意识感知,沟通作家与笔下人物的交流,用塔可夫斯基《镜子》的意象等直达内心的想法,这些书写是自制的,也是相当迷人的。但是,K发现《李美真》写不下去了,这也是孔亚雷的困境,壁垒再次出现,他只好另开一扇窗,想要从旁突破,故事的轨迹突然改变了。

《李美真》的下半部分走向了庸俗的浪漫化。从富豪宴会、嗑迷幻药、J的发言那里开始坍塌,呓语、瘾症,意识流,后现代的荼毒逐渐漫溢。尽管孔亚雷试图返回轨道,但是,作品前半部分那种迷离的气息在狂泄的水流下已经被冲淡了,孔亚雷想要突出人物与人物之间,作家与人物之间那种似有若无的奇妙的通感,他太想要表达出来,于是用力过度,砸在实地。

在小说里,小说家K与学者李玫有一番探讨。李玫说,心灵感应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量子纠缠。他们都认为,传统历史学最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它缺乏感应,或者说,缺乏温度、声音和情感,反而是公开宣称虚构的小说能做到。孔亚雷心目里的好小说是要让人触摸到温度的,但是,孔亚雷所致力的,不知不觉地走向了他企求的对立面。《李美真》在形式上有许多实验,这是作者长期接受西方文学而尝试反应的表现,试图唤起读者对小说技巧的注意,可是,他太注重形式,反而被形式拘泥,而忘记了小说创作的心灵感应,忘记了,我们在何种意义上和文学产生纠缠。

原标题:在寻找李美真中辨认孔亚雷 小说创作的心灵感应

文/林颐

来源/北京晚报

内容来自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