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饼”交融,小小模具如何制作出深入人心的糕点
“江南小镇、绵绵糕点,小桥流水,莺语婉转”这应该是很多人的心之所向。很多人应该都吃过稻香村的糕点吧,他家的糕点产品丰富,口感酥软,老一辈的人都夸好吃。糕点除了美味,它在传统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承载着中国传统祝福的糕点
1,欢欢喜喜的糕点
古时候,如果有什么喜事,在张灯结彩的同时还会准备许多各式各样的糕点供宾客享用。糕点在宴席中,既能起到使口味调节变换的作用,同时又能使宴席上增加别样的风格。因此糕点在各种喜庆场合中都被广泛应用。
贺喜糕点主要用于人生中的四大喜事:婚嫁、添丁、乔迁、寿辰。婚嫁作为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大事,无疑在古今是个喜喜庆庆的日子。婚嫁时用的糕点有四种,一种是作为定情礼物,由男方到女方家里定亲时所赠送。另一种则是作为嫁妆的一部分,由女方带到男方家里,这种糕点,人们称其为“坐底糕”,寄托着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的祝福。
还有一种是宴请宾客时,摆放在宴席上的点心,用这种点心招待亲朋好友 。最后一种是宾客带来糕点作为礼物赠送给新婚夫妇,以此贺喜。
如果有孩子出生,为了庆祝,糕点也是必不可少的。主人和客人都会提前制作糕点,在庆祝新生儿出生的典礼上互相分享。这种糕点叫做喜糕,也可以叫做喜饼。喜糕代表主人向宾客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可以作为伴手礼。
乔迁之喜时常送的糕点种类和前两者有所不同。有送定胜糕的,寓意吉祥,喜庆,高升。也有送豆沙包的,寓意甜甜蜜蜜,生活和美。最后就是贺寿的时候所送的糕点了。送给老人的糕点大多为桃子形,这来源于古代军事家孙膑的故事。
孙膑因拜师学习几年没有回家,师傅念及他孝顺,在其母亲寿辰将至时送给他了一个桃子,并嘱咐孙膑回家时带给母亲吃。孙膑回到家后,看到母亲因思念而过分憔悴的面容,于是连忙按照师傅嘱咐把桃子递给了母亲,母亲吃下后立刻变得容光焕发。从那以后,人们就经常在寿辰时送给老人寿桃或者桃子形的糕点,这寓意着祝老人身体健康的美好祝愿。
糕点承载着人们对喜事的向往与欢喜,慢慢的成为了传统祝福中的一种方式。
2,逢年过节的糕点
喜事少不了糕点的身影,逢年过节人们自然也会在家制作一些美味的糕点。
每到盛大的节日,人们总会自己在家里制作一些糕点,或自己食用,或送给亲朋好友。那除夕时白白胖胖软乎乎的年糕,端午时飘香的甜咸粽子,中秋时各式各样的月饼无一不让我们垂涎三尺。而这些根据我国传统节日民俗制作的相应糕点,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喜乐生活的向往。
所以,逢年过节吃糕点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习俗之一,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更增加了节日的重要意义。
3,喝茶伴侣糕点
中国人民在小憩时有食用茶食的习惯。茶食的分量小,体积也小,但是制作精细,样式精雅。深受人们欢迎。
每当有客人来访时,百姓们便会拿出自家的茶食供客人享用。每家的茶食都会有所不同,这和一个制作糕点的神器印糕版密切相关。原来印糕版在祖国的南方广泛流行,有了它的参与使得美味的糕点多了几分美感和情调。当然,为了保护好如此神器,百姓也有小妙招,比如在印糕板的表面涂上一层油,使用之后及时清洗和晾干。
民间糕点多种多样,而百姓日积月累的经验妙招也是花样百出,我们要留心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由此来获取源源不断的灵感。
二,如何将更多美好寓意的糕点传播开?
1,印糕版的出现
过去人们制作糕点都需要压模,但是压模的单调花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所以功能齐全的印糕版应运而生。
所谓印糕版,就是用来做各式糕点的木头模子,时至今日,木式印糕版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由传统纯手工工具转换成了塑料和金属制成的印糕模。
木式印糕板于唐代最先出现,历经了几千年的世事变迁,它具有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但我们现在使用的印糕板,无论原料是木头、塑料还是不锈钢,它早已不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核,而是单纯的沦落为一种工具。纵使它的花样再多,制作再精美,也不是当初的印糕版了。
与现在相反,在明至满清阶段——木制印糕板的鼎盛时期,每家每户都有印糕板做糕点,这不仅仅是纯粹使用,更是为了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例如喜事、丧事、祭祀,踏青,或是逢年过节等。一块小小的印糕板,不仅散发着稻作文明的悠悠古韵,而且不同的纹饰表达的寓意也大相径庭。
有了需求自然就会产生印糕板,这符合事物产生的规律。产生后它能够得到有效应用,这成为了它一直存在的原因。应用后为了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它变得更加精细,这是它获得认可的理由。
2,印糕板的普遍盛行
印糕板的普遍盛行是由于满清贵族对面食的喜爱。同时,清朝作为实行封建制度的最后一个朝代,因此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比较趋于牢固,这为印糕板的盛行,提供了经济基础。而明清刻印技术的飞速发展则为包括印糕版在内的各类物件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最根本的技术支持。再加上传统民族文化的扩展性,印糕版在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变得盛行起来。
2.1印糕板盛行的经济基础
印糕板的流行跟一群满族吃货密切相关,他们虽然是手握权柄的贵族,却在饮食上有所偏嗜,万千美食都对糕点情有独钟。而清朝初期帝王兢兢业业使得国泰民安,经济的繁荣,这就给了文化瑰宝印糕版面世的机会。糕点寓意深厚,逐渐成为了民俗礼节的代言人。
2.2木刻技术的发展是印糕板盛行的技术支持
印糕板的精髓就在于其上所刻的图案形状,而这离不开木刻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背靠康乾盛世这棵大树,剪纸、皮影戏、年画等民间艺术在清代发展到了高峰。木版年画自然也不例外,它在清代民俗文化大繁荣时抵达了技术的巅峰。再加上中国篆刻技术的突飞猛进,印糕版的刻画变得越来越容易,图案也越来越精妙和逼真。
没有什么卓越的成就是不依托于大环境的,正是由于清代的国泰民安给了中国民俗产业的转机,使得木刻技术飞速发展,印糕版于全国普及。
三,糕点模具如何制作出深入人心的美味糕点
1,模具传情
糕点模具上的图案往往代表着人们食用糕点时的心情,寄托了赠与者的思念。
明代以后的人们对饮食礼节十分注重,逢年过节时,每家每户都会拿出自家的印糕版制作糕点,用自制的糕点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愿。
比如中秋佳节,月亮与月饼遥相呼应,哪怕面对令人惆怅的别离,也不由得食用月饼来期盼他日团圆。所以,此时人们用印有“花好月圆”、“中秋快乐”等字样的印糕版制作月饼,将自己的满腔思念寄托其中。而老人寿辰时,儿女则会送上寿桃形状的点心表达心意。
制作精美的糕点表现出主人对宾客的尊敬以及自己地位的彰显。以模具传情,代表着古人在辛劳生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
2,婚姻嫁娶之模具
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人生大事,莫过于婚姻嫁娶了。在婚姻嫁娶时,糕点是必不可少的一样物品。
古时候新嫁娘不能轻易回娘家,而作为嫁妆的金色印糕版成了女儿惦念父母的寄托,那里面是幼时回忆的味道,也是激励自己面对人生新挑战的不竭动力。
印糕板象征着劳动与勤奋,从娘家带过来的独特意义,更显现出它的情怀与地位。
3. 传达对生命的的敬畏之情
每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心境,环境都会有不一样的变化。用不同时期所食用糕点的变化就可以表达出这种心境与环境的变化,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比如,出生时吃莲花图案糕点,圣洁的迎接新生命的到来。结婚时吃喜字糕点,点滴细节将喜庆的氛围渲染。过寿时吃桃图案糕点,祈祷长辈寿比南山。
在封建社会时,糕点的不同形状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糕点的不同图案传达出了人们对生命的的敬畏之情。
四、总结:
中国的糕点文化由来已久,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物质的极大丰富,“点点心意”在奢华礼品的强大攻势下羞赧后退。
我们随处可见西式的面包房,但是中式糕点铺却很少。人们可以随随便便说出蛋糕、面包的名字,但传统的中式糕点却叫不上来几个。
好在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些热爱中国糕点的经营者已将一些糕点推广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卖到了国外。而且,有的老匠人,在琢磨如何利用古法,还原更多的宫廷点心;有的老匠人,在用传统的手艺,结合现代追求的健康和口味,创造出新的品种。中国的糕点文化已慢慢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