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常讲:“贫贱夫妻百事哀”,啥意思?为何上半句更少被提及?
“贫贱夫妻百事哀”,语出唐朝诗人元稹之手,流传到今天,人们越来越不记得诗句的原本含义。人们擅自以“物质”加以曲解,最终变成了一个扭曲的含义:夫妻二人若生活穷困,再美的爱情也难以为继,诸事不顺;
暂且不去讨论解读是否正确,事实上,该诗还有上半句,二句合在一起时,才明白故事背后的“辛酸。”
一,诚知此恨人人有
“此恨”在诗人王稹看来,乃是世间之人皆有的遗憾;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这一年的元稹总觉得自己时运不济,自从下放(河中府)归来之后,虽说政绩还行,但心中遗憾却再难释然。
原来,在平定河中府驻军骚乱之时,他认识了一个风尘女子,此女名叫崔莺莺。众所周知,元稹后来写了一部小说叫做《莺莺传》,便是为了祭奠此女。
元稹,在今天一直被人骂做负心汉,崔莺莺将自己一切给了这个男人,他却因为牵挂功名利禄回了京城。
关于此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元稹辜负了崔莺莺,这一段过往算是他人生的一个污点,那么元稹为何还是写下了《莺莺传》流传后世?他这是为了什么?为了挨骂吗?
显然不是,因为元稹是一个很简单的“男人。”他具备一个所有好男人的共同特点——痴情。
元稹被下放到河中平定驻军之乱,这份工作很艰难,也很危险。
男人在工作上受了委屈,经受了挫折,最想找人倾诉的对象莫过于一位知书达理的女性,崔莺莺刚好符合。
她走进了元稹的心里。注意,此时的元稹刚满21岁,未曾婚配。一个朝廷要员,一个风尘女子,二者能名正言顺的在一起吗?可以,但是太难了。
回到京城的元稹第二次参加贡举,再次失败。似乎又一次来到了人生低谷,好在这一次他依然不孤独。
时任太子少保的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能力和才华,便将自己年方二十的小女儿韦丛下嫁于元稹,痴情的元稹再一次迎来了自己的爱情。
虽然此次婚姻带有强烈的政治味的意味,然而,婚姻本身却造就了一对天作之合,同时种下了“此恨”的因果。
二、贫贱夫妻百事哀
对元稹来说,韦丛就好比天上的仙女,不仅贤惠端庄,还通晓诗文。郁郁不得志的元稹家徒四壁,韦丛下嫁到这里之后,从不羡慕虚荣富贵,无怨无悔服侍元稹。
韦从,一个“从前”的富家小姐,不仅包办了家中家务,还时常鼓励丈夫认真学习。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元稹除了做文章写诗词,还真的就是什么也不会,里里外外全靠韦丛一人忙活。甚至为了补贴家用,堂堂太子少保的千金还给别人做过针线活。
穷困潦倒的日子里,元稹却再也没有感受到落寞。那段时间,元稹为韦丛写了很多情诗,比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千古名句。
终于,上天的考验似乎要结束了,元稹中举,名列前茅,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生活就在明天,然而,韦丛却死在了今天。
多年的辛苦劳作终究摧毁了这位千金小姐的娇躯,韦丛一病不起,在丈夫元稹“出差”时病死家中,连丈夫的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元稹得知爱妻去世,痛不欲生。而此时此刻的元稹又能做些什么呢?
远在东台的他竭尽所能写了一篇悼文,托人在韦丛墓前代读,后来到元稹到了韦丛下葬那一天,千里迢迢赶了回来,又写了三首悼亡诗。
这三首诗便是大名鼎鼎的《三遣悲怀》。
站在墓前,这位读书人脑海中止不住回想起过往的画面,想起那贫贱的日子,想起夫妻二人经历之事,哀从心起,他痛哭了起来。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我当然知道生离死别之恨世间所有人都有,但是真正轮到我时,咱们共苦夫妻面临死别时,还是更觉的哀痛呀!
辛酸悲苦之情溢于言表,如滔滔江河化作诗情留于纸上,悲痛万世。因为上句少有人提及,许多人因此会错了意。
从元稹的后续来看,元稹实在不能算是一个专情的人,但绝对是一个痴情的人,你认为呢?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哦